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阿拉善仿古地毯重现斑斓

来源:内蒙古旅游网 作者:      2016-09-29

 

  古色古香的阿拉善仿古地毯

  远古时候,生存条件恶劣,人类捕获野兽取其皮铺在崖洞、草屋内的地面上,睡觉休息就不感到潮湿和寒冷了,这是地毯的来源。后来,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用羊毛、牛毛捻线,编织成毯,铺地取暖,形象地称之为“地衣”。用羊毛编织的“席”“罽”等织物,便是地毯的前身,这在史书《尚书·禹贡》中有记载。

  我国最早的地毯实物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夫妻合葬墓,根据出土的竹简记载,它应是汉代的制品。汉朝,地毯曾同丝绸一样在中外交流中受到青睐。

  唐朝,山西、四川、云南、安徽等地织造毛织和丝织地毯。贞观年间,安徽宣州进贡宫廷的红丝毯,栽绒厚,质松软,品质极好。地毯从生活用品升华到了工艺品,成为皇室之间相互赠送的礼品。白居易在《红线毯》诗中有“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的名句。

  元代,在大都设有“工部”及“匠作院”。据史料记载,当时仅官办制作地毯的工匠就达万人。

  明清时期,地毯工艺更加细化,色彩更为丰富,图案也更趋完美。康乾盛世期间,宫廷“如意馆”御用画师参与设计地毯,皇宫和寺庙铺设地毯,文人富商均喜爱地毯,加速了地毯业的发展。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雍正元年在北京设染织局,内有九名技艺高超的匠人专为宫廷织造地毯。晚清时,仅北京就有官办和民营的地毯作坊近300家,工匠达3万人。

  故宫博物院藏有来自青海、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织造的地毯,均为清朝时的贡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传承人在绘制新式图案

  走进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定远营古城墙东长廊,如同走入一个文化艺术展厅,不论是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形状各异的奇石,还是色彩斑斓的阿拉善仿古地毯,都好像在讲述着一个个关于阿拉善久远的故事。在整齐有序的交易摊位中,阿拉善仿古地毯格外醒目,人们在一块块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仿古地毯前流连驻足。

  “近年来,在政府重视和关注下,阿拉善仿古地毯发展很快,我们再不担心这项传统手工艺失传。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发展不仅解决了一些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还使这门手工艺术得到很好的传承。”在定远营古城里,玉真仿古地毯加工店的徐红梅一边向顾客展示阿拉善仿古地毯,一边对记者说。

  定远营古城的仿古地毯加工店仅是阿拉善仿古地毯文化发展一个侧影。近年来,阿拉善加强扶持处于低谷的仿古地毯文化产业,使之从弱到强华丽转身,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异彩。

 

  仿古地毯加工店的徐红梅向顾客展示地毯

  保护传统产业

  阿拉善仿古地毯是中国地毯五大路系之一,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已在阿拉善大漠安家落户。其制作技艺继承了阿拉伯地毯和京式宫廷地毯的传统,以精湛的工艺,淳朴秀美的图案,古色古香的风格,隔潮耐磨的性能,在大漠戈壁独树一帜,历来被行家尊为中国仿古地毯的鼻祖。阿拉善地处漠北,风沙大,地脉干燥,土种羊毛鳞粗、洁白,物理性能极好,织出的地毯具有弹性强、拉力强、光泽好等特点,因此驼乡阿拉善也有“地毯故乡”的美称。

  “阿拉善仿古地毯以土种羊毛为原料,植物染色、8字绾扣,以做工精细独特,图案淳朴秀美,艺术风格庄重典雅而著称。精品有《山水牡丹》《海水朝阳》《满地金砖》《鹿鹤同春》《九龙抱柱》等,在国内多次获奖,闻名遐迩。”阿拉善左旗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负责人常伟华介绍道。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阿拉善仿古地毯这一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

  “阿拉善仿古地毯织造工艺落后,制作缓慢,加上经济效益低、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等因素,制约了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至2000年阿拉善仿古地毯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面貌,濒临灭绝危机。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近年来阿拉善盟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使这项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常伟华说。

  为了保护阿拉善仿古地毯织造技艺工艺,2005年开始,阿左旗文化馆搜集、整理了阿拉善仿古地毯织造技艺的相关资料,走访了地毯制作工匠,充分了解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阿拉善盟加大对仿古地毯织造技艺的资金投入力度,委托阿左旗文化馆成立非遗小组,展开抢救仿古地毯织造技艺的工作:加强对传承户、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对传统的织造技艺进行挖掘和整理,收集制作具有传统特色、原生态的阿拉善地毯作为原始资料进行保存。

  2008年,阿拉善仿古地毯织造技艺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阿左旗恒瑞翔地毯公司承担起继承和保护阿拉善仿古地毯制作技艺的重任,进行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原料收购、生产加工、销售经营、文化底蕴的挖掘整理等工作,还组织一批有经验的地毯手工艺人,从事仿古地毯的生产与销售。

  经多方努力,目前已制作出消失近20年的具有阿拉善特色的深蓝、浅蓝、绿蓝的“三蓝”真色地毯,织造了失传多年的“富贵寿考”“鹿鹤同春”等图案的传统手工地毯。

 

  阿拉善地毯厂一角。(资料图片)

  传承织造技艺

  为了让仿古地毯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2011年阿左旗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组对阿拉善仿古地毯织造技艺几位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走访,进一步完善了项目传承链,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传承机制。多次举办阿拉善仿古地毯织造技艺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地毯织造人才,为阿拉善仿古地毯奠定了长远发展的基础。

  今年60岁的段丽珍是阿拉善仿古地毯织造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72年,年仅16岁的她进入阿左旗地毯厂,开始学习织毯技术,开启了她的织毯生涯。当时,家里姐弟7个,经济压力大,作为家中的长女,为减轻家庭负担,她高中毕业就进地毯厂当了一名织毯工人。凭着认真努力的工作态度,段丽珍很快掌握了地毯的织作、片花、整形、造旧及成品验收等技艺。1990年,由于她技艺娴熟而精湛,被聘为厂里的技术指导员和专职质检员。2004年,地毯厂经营不善倒闭,段丽珍于是开起了织造厂,共招收3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如今,她的织造厂已成为阿拉善盟地毯制作行业中规模最大、知名度较高的一家。

  段丽珍被确定为传承人后,主要精力都用在保护传统工艺和传授织毯技艺上。她发动家人、亲友做宣传员,动员农牧区的亲友们学习阿拉善仿古地毯织造技艺。段丽珍先后收授几十名徒弟,她认真、仔细、耐心地传授技艺,要求弟子遵循传统的地毯织造方法。为宣传阿拉善仿古地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手工艺术,段丽珍热衷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性活动,先后在“全区第七次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阿拉善盟第二届卫拉特艺术节”等展会上,展示精美的阿拉善仿古地毯作品《上山虎》《下山虎》《神来之笔》《大小博古》等。她织造的地毯《美丽富饶的巴彦浩特》《吉祥富贵》等,先后在三届阿拉善盟民间艺术家作品大赛中摘得桂冠。

  “作为传承人,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多教学员,让阿拉善这项传统的手工艺世代传承下去。”段丽珍说。

  在保护和传承中,阿拉善仿古地毯日渐绽放出新的文化魅力,正在被世人所关注,深受国内外客户青睐。

【责任编辑:尔玉】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