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文明新风尽拂面 秀美山乡入画来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作者:吕会生      2016-09-18

  山清水秀新画卷,美丽乡村入画来。曾经,美丽乡村是诗意乡愁所在;如今,美丽乡村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目前,呼和浩特市一个个美丽乡村正在由“珍珠”串为“项链”,由“盆景”变为“风景”。

  近年来,呼市围绕“风尚美、环境美、人文美”等建设要求,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认真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项目,以“幸福农家·美丽乡村”为总抓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突出“环境卫生好、产业支撑强、农民素质高”这一重点,大手笔改造基础设施、全方位构筑生态文明、进村入户开展文化活动、大力弘扬道德风尚、与时俱进发展特色产业……呼和浩特这场持续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激发着乡村之美,也激发出乡村更大的发展活力。

  环境优化,扮靓家园喜心间

 

  村里也有了健身器材

  乡村之美,人居环境状况至关重要。走进土左旗毕克齐镇的杨家堡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规划整齐的绿化带、宽敞美丽的休闲广场、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一点儿不比城里差。”村党支部书记赵海海感慨地说。

  杨家堡村的变化只是呼市“美丽乡村”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为让农村旧貌换新颜,呼市近年来对乡村基础设施改造的全方位投入与治理规模空前。

  如今,新城区讨思浩村、古路板村、水磨村、生盖营村、恼包村以及和林县台格斗村等村庄,每逢夏季花香四溢、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成为亮丽的乡村风景线。

  如何让改造后的乡村环境保持常态化?全市乡村环境卫生治理新机制在积极探索。

  各旗县区、开发区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拉运、县处理”的模式,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建成村庄物业管理经验和办法,待经验做法成熟后,逐渐发挥村集体的作用,采取乡镇管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政府购买服务、村民自我管理等四种模式,实现基本的物业管理和长久的环境整治,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精心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真章之力见于细微。在实施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呼市在全区率先实现了965个行政村和24个较大自然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由第一书记专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体负责“十个一”项目建设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十个一”项目已完成计划的70%。

  文化引领,幸福生活美心灵

  托县伍什家村文化长廊

  环境变美了,乡村的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也不能落下。

  “老百姓需要什么,有哪些公共设施需要完善,哪些公共政策需要改进,玉泉区委的工作重心就往哪个方向转移,只要是为老百姓的,就舍得花舍得投。”玉泉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

  正因为如此,玉泉区才有了投入1000万元重建的 “两馆”,并在小黑河镇景观河旁落户。新建的“两馆” 使用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集文化馆、图书馆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基层文化服务场馆,并对社会免费开放,从而形成城乡共享文体设施的良好格局。

  托县黑水泉文化大院等一批批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综合文化站等在全市乡村陆续涌现。2016年,呼市继续推进文化站(室)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计划完成412个文化室建设任务。目前,全市乡镇街道文化站设置率为97%,乡镇文化站用房设置完备率已实现100%,街道文化站用房设置完备率为93%,大部分文化站具有基本设备。92个乡镇街道都有室外活动场地。在繁忙的田间劳作之余,村民的文化生活品质逐步提升。

  每当华灯初上时,走进呼市的农村,村文化广场上总能看到一派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以前城里人跳的广场舞,如今村民们也跳得不亦乐乎,这里成为全村老少的重要娱乐休闲场所。农闲时,文化站内吹、拉、弹、唱不断;村里的体育场馆,可以看到有村民在打篮球、打乒乓球等。这样的景象在现如今呼市的农村不足为奇,已经成为首府现代农民生活的一个剪影。

  在看起来平静如常的呼市乡村,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新城区讨思浩村的“填仓节”,土左旗的敕勒川文化节、香瓜节,武川县的莜面节,和林县的芍药节,清水河县的长城文化节等等。自编自演秧歌舞、广场舞,还有二人台、晋剧、快板书等娱乐活动,成为村民农闲时喜闻乐见的项目。

  文化引领的实质是培育学习型农村、学习型农民,积极引导农民学科技、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学市场经济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呼市利用文化宣传阵地建立基层大讲堂和道德讲堂,定期开展形势政策、科技、党建、文明创建等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理论政策宣讲、培训。道德讲堂活动以倡导孝老爱亲、遵纪守法、勤劳节俭、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宣扬中华民族优良品德。比较有特色的有:赛罕区的“大棚讲堂”,坚持在田间地头宣讲,进一步帮助农民和经营者改变传统种植观念,提高生产技能。

  以“幸福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呼市充分发挥农村中那些政治政策上的明白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为民服务的贴心人、清正廉洁的干净人、农村党建的掌舵人等“五种人”的作用,在实施志愿服务、“守望相助”两大反哺工程中,传承乡贤文化。

  说起文化引领,新城区讨思浩村的乡贤文化传承和赛罕区的张宝华组织农民文工团义务巡回演出既是呼市农村文化引领的一大亮点,又是老百姓常常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的好事实事。

  道德滋养,春风化雨润心田

  榆树沟广场文化气息浓

  呼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完善和推行村规民约,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

  “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青城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可以有效引导农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好支书、好主任”“身边好人”“最美家庭”“好儿女、好婆婆、好夫妻、好邻里”“干净人家”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和身边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讲好典型故事,弘扬最美精神,传播新风正气,引导群众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推动形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人际关系。回民区在开展道德引领方面更有一套,推行“一村一方式”的做法:在西龙王庙村开展评比本村的“五好家庭”活动,在厂汉板村积极宣传本村的“家风家训”,在孔家营村则侧重宣传“十星级文明户”。截至目前,呼市农村共评选产生全国道德模范1人、自治区道德模范8人(包括提名奖6人)、呼和浩特道德模范30人,涌现出中国好人2人、内蒙古好人7人、青城好人12人,评定出自治区级“十星级文明户”30户、市级“十星级文明户”120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中已落地生根。利用宣传栏、广告牌、灯杆道旗、建筑围挡、交通工具等载体,通过标语横幅、墙体画、黑板报、宣传海报等形式,开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六提倡、六反对”的宣传教育。这一点,我们走进新城区感受更深:该区突出手绘壁画的形式,以讨思浩村为模板逐村制作“图说我的价值观”剪纸动漫文化墙,拓展文化的有效载体,在潜移默化中,不仅涵养乡风文明土壤,同时也提升农村精神文化面貌。

  托克托县在“送文化”的同时引导各地“种文化”,走进托克托县农村,文化墙、文化长廊、善行义举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栏随处可见,全方位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质。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村公益宣传阵地123处、农村文化宣传墙100多万平方米。

  树立典型,看齐榜样。武川县在开展文明村、文明户的评比中,经自下而上的推荐上报、摸底走访、群众评议等程序,严格按照《武川县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方案》,切实真抓文明村、文明户的评选工作,并对文明村与文明户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对获得文明村、文明户称号的,要召开大会表彰,并颁发牌匾;获得文明村称号的年终一次性奖励两委班子工作经费2000元并给予政策性的扶持;获得文明户的颁发奖品,若该家庭的子女当年高考成绩在一本以上的给予500元的助学金。全市像这样从点到面、条块结合的开展创建活动不在少数,进而在全市形成了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产业跟进,致富圆梦鼓心劲

  硕果累累

  无论是乡村的环境之美,还是构筑乡村多彩的文化生活,最终目的是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而乡村产业的发展,则在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土左旗兵州亥服务中心兵州亥村紧紧依靠独特的地缘优势,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村办企业,促使产业支撑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成了威尔浪、大窑嘉宾等10余家村办企业。和林县依托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建成榆林城、台格斗等10多个休闲旅游度假村,与此同时,顺应“互联网+”的大趋势,与阿里巴巴联手打造“互联网+农村电商”,成为全区率先整体推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的旗县。通过兴建乡村电商服务站,城乡两个市场无缝对接,正在改变着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催生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呼市已形成了清水河县老牛湾村、回民区东西乌素图村、新城区水磨村、赛罕区根堡村等一批产村融合发展示范村。

  产业向农业发力。呼市逐步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村精神文明支撑。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精心培育小农户科技园,形成了乳、肉、薯、林草产业集群,全市90%的农民融入了产业化链条中,形成了川区乳业、山丘区肉薯林草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呼市充分考虑农村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苜蓿草种植、蔬菜保护地建设、奶牛肉羊生猪家禽规模化养殖、休闲观光旅游、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及加工销售等产业基地,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和后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民挖掘好各类资源,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推动形成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利用自身特点开展特色种植、养殖,成为各地繁荣农村经济的主流方式。武川县的土豆、清水河县的小香米等作物种植,给农民带来稳定收入;和林县的肉奶产业全国闻名,形成强大的带动效应;托县的葡萄、土左旗的大葱享誉周边,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一股幸福的味道,伴随着首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正沿着田园阡陌,不断飘散。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