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魅力阿尔山

来源:北疆风韵 作者:林海青      2016-05-23

  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我多次去过阿尔山林业局。也曾经无数次的用手中的数码相机把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定格在静止的画面中。那里的天池、杜鹃湖、石磄林、三潭峡等国内外知名景区都深深的吸引过我。然而今年初夏,当再次来到阿尔山的时候,又有了新的收获,这里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甚至鲜为人知的地方。  

  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大兴安岭林区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阿尔山林业局是国内成立最早的林业局。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蒙地方政府,率先于一九四六年四月一日成立了阿尔山林矿局,这就是阿尔山林业局的前身。到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时,林矿局已经运行了一年。到一九四九年建国时,阿尔山林矿局已成立三年多了,这在国内尚属首例。在阿尔山林矿局成立之前的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五年,被日本实际占领十三年之久,也是大兴安岭林区受日本侵略者摧残最为严重的一个地方。  

  在今天的阿尔山,我们仍然可以清楚的看出当年日据时期的痕迹。山上那一米多高的伐根,尽管斑驳腐朽,仍然依稀可辨当年日本人掠夺林木资源的情景。另外,现在的阿尔山火车站,小青楼浴池和市区内那四户日本民居,都是当年日本侵华留下的遗迹,它清楚的记录了那段令国人难以释怀的历史。在阿尔山南部五六十公里一个叫冻死人山的地方,山顶上有防火瞭望塔,塔的下面是日本人当年修建的军事要塞。暗堡、交通壕、掩蔽部、观察所、兵营等一应俱全。其中暗道长达一公里之多,依山势而建,营区面积也在三四千平方米,这是当年日本人为防范苏联而建造的,山势陡峻,谷底宽大,依山而建环形阵地,易守难攻,虽然已经破败,但是仍可见当年日本人对这里的重视程度。我登上了防火瞭望塔,俯视脚下这些日本遗迹,心中浮想联翩。记得在二十多年前,也就是在一九九一年的时候,我到通辽市开鲁县看望我的叔叔,老人家向我讲述了当年被满洲国抓壮丁到北山里(即大兴安岭),在一座山上为日本人修工事,每天十六七个小时的强体力劳动,令他不堪忍受。在一天夜里他同另一青年逃跑了,刚刚跑出二百多米远就被日本人发现了,当日本兵追来的时候,两个人跑散了,那个青年被抓回去砍了头, 而我的叔叔则躲在一个水坑里,用树枝盖上了头,整个身体浸泡在水里,躲过一劫。后来昼伏夜行辗转一个多月才回到老家。当时我并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地方,现在想来可能就是冻死人山,因为在大兴安岭的山顶上留下日本工事的地方并不多,只有阿尔山、白狼、五岔沟少数几个地方。眼望脚下这些工事,心中暗想,或许这里就有叔叔的一份心血呢!若果真如此,叔叔当年做梦也不会想到,这块令他终生耻辱的地方,如今他的侄儿竟能昂首站在上面,为什么?因为时代变了,我们已经成了这里的主人。遗憾的是叔叔逝去多年了,今天的场面他再也看不见了。  

  陪同我们的是阿尔山林业局宣传部长王凤琦同志,我们在探讨之后认为,如果把阿尔山的历史同旅游结合起来,可能更有特色,让人们在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激发了爱国情怀。当务之急是做好保护,适时开发开放。  

  一座历史丰碑,记载着阿尔山人的辉煌与骄傲  

  在阿尔山林业局的东山上,矗立着一座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一九九二年建造的纪念碑。记载着阿尔山林业局在一九九二年就已实现人工培育造林100万亩。原林业部长高德占同志题写碑名。原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赫同志题词:“边采边造林山青水秀,成林百万亩荫及子孙”。实际上这个林业局从一九五四年就开始人工造林,到一九九二年已经实现105万亩,是大兴安岭林区率先实现百万亩人工林的企业。正值初夏时节,微风拂面,放眼望去,阿尔山山川锦绣,大地丹青,一派生机。当年学生造的“学生林”、妇女造的“母亲林”、老人造的“希望林”,如今都高大挺拔,郁郁葱葱,有些胸径在30公分以上,实为林区后续资源的发展树立了榜样。试想,如果不是当年那些务林人高瞻远瞩,栽下了那么多小树苗,哪有今天这么多参天大树?这同前些年林区刮起的“复合经营”的歪风,到处毁林种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到这些,不仅使我对当年那些务林人肃然起敬了。  

  当然,阿尔山林业局在人工林培育方面也有过教训,那就是前几年人工林病虫害常有发生,导致部分人工林成片死亡。据专家分析,与单一落叶松树种有关,其实自然界中需要有动物、植物的多样性,才能发展更好。人类社会也是如此,经济发展的模式不能整齐划一,社会生活也应该多民族聚居,相互影响,相互包容,在竞争中发展,在合作中前进,这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当然也是自然界中万物生成与发展的一条规律。  

  独特的区位优势,详和的边境口岸预示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近这些年,随着林区旅游热的兴起,来林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个背景下,阿尔山林业局家庭林场、家庭宾馆、特色野餐、名优特产等也应运而生,而且初步形成了具有阿尔山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发展前景方兴未艾。不仅如此,阿尔山还有90多公里的边境线,有一个继满洲里、二连浩特之后,国内第三大陆路口岸—松贝尔口岸,虽然现在还是季节性开放,但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当我们顶着蒙蒙细雨来到松贝尔口岸,发现在幽静漫长的边境线上,哈拉哈河大桥雄伟壮丽,桥的中间线就是中蒙两国的国境线。在我方一侧,草木葱笼,哈拉哈河蜿蜒曲折、水卷白浪,迎着轻风细雨,流过漠漠秋原,尤其是那座小山峰,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观察,都是活脱脱的一头卧狮像,威武雄壮,相当逼真,它经年累月,守护在祖国的边防线上。而对面蒙古国的山上,似乎逊色了许多,那里只有光秃秃的山岭,山顶上有两间简易小房,那是蒙古国军人执勤的哨所。远远望去,有蒙古国军人进进出出。当我们沿着水泥公路来到我方山顶的时候,用大块木板做成的“祖国在我心中”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同行的同志告诉我,这里就是三角山哨所。我们进屋以后,发现这个哨所虽然只有十几名战士,但是,营区内展厅、餐厅、军人宿舍、会议室等干净整洁、宽敞舒适。登上观察台之后,尽管凉风瑟瑟,细雨蒙蒙,身上有些许寒意,但是眼望祖国浩瀚的山川大地,作为国人的自豪感此刻油然而生。脚下的哈拉哈河,如同吉祥的哈达、缤纷的彩链慢慢的飘向我们视线的尽头,这是一条西流河,发源于阿尔山,流经蒙古国,折返回来后注入贝尔湖,当地也称母亲河、爱国河。  

  在三角山哨所,有一棵迎风傲立的柳丁树,直径十多厘米,但是枝叶茂盛,通过旁边的文字说明,我了解到这棵小树记述了一位妻子对身为边防军人的丈夫忠贞不渝、敬爱一生的坚守之恋、相思之情。那是一九八四年五月的一天,一连连长李向恩带领战士骑马巡逻,回来时天下大雨,当时的哈拉哈河冰雪还未消融,冰排伴着河水,彻骨寒凉,为了保证战友们的安全,李连长率先下河探路,走到河中的时候,凶猛的河水使马儿受惊,结果连人带马瞬间在急流中消失。战友们搜寻了四天四夜,也没有找到李连长。李向恩的妻子郭桂荣闻讯赶到部队后,又苦苦等候了三天,仍不见踪影。无奈之下抱着年仅两岁的小孩离开了哨所。第二年春天,郭桂荣从家乡带了一株柳丁树,亲手栽在了哨所旁。郭桂荣再未嫁人,直到2010年因患癌症去世。遵照她的遗愿,骨灰也洒在了哈拉哈河。如今伴随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戍边烈士同妻子的爱情故事,戍边战士对战友的思念情怀,也会源远流长。  

  虽然这次在阿尔山仅仅逗留了三天,但是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阿尔山,一个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地方;一个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地方!  

【责任编辑:尔玉】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