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内蒙古:要让文物“活”起来

来源:内蒙古旅游报 作者:李丽      2020-04-20

  内蒙古文物古迹众多,文物贮藏量丰富,特别是以契丹辽文物、蒙元文物最具文化特色。记者从4月10日召开的全区文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后,内蒙古要以丰厚的文化遗产为抓手,依托重点文博单位打造品牌旅游景区、形成精品旅游路线,借助旅游的传播优势带动文物资源“活”起来,打造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



  文物工作亮点突出

  2019年,内蒙古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办法》,启动编制了《内蒙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推动重点长城保护展示工作,指导呼和浩特市开展了清水河县北堡明长城文化公园建设。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内蒙古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永志表示,内蒙古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9处,对60余处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评审核查统计,完成全区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12403件(套)。持续开展中蒙联合“蒙古国古代游牧民族遗存研究”、“考古中国一河套地区古代聚落与社会研究”、阴山北麓新石器早期考古学文化研究、辽上京遗址、多伦县黄土坑辽代遗址等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持续推动萨拉乌苏、和林格尔土城子、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完成300余处重点岩画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2019年,内蒙古博物院的《天骄蒙古》展览荣获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鄂尔多斯市组织拍摄的《神秘的草原石窟》荣获自治区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内蒙古是全国文物大省之一,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1099处,首批认定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16处,长城7570公里。全区现有馆藏文物112.5万余件(套),而最具优势特色的就是黄河流域文化遗产。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郑东波表示,内蒙古要以文化遗产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让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发展优势,在文旅融合上实现新的跨越。要将我区更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纳入旅游线路,规划推介一批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为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


  今年,我区将打造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和林格尔土城子考古遗址公园、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长城文化公园,作为文物和旅游融合的重点项目,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同时,要借助旅游的传播优势带动文物资源活起来,更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传承发展。要积极探索,科学谋划,走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双赢、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造经典遗址博物馆

  据了解,内蒙古拥有可移动文物112.5万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万余件(套),一级文物2152件(套)。这些文物的保存量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其中真正放在博物馆里展示利用的文物只占馆藏文物的10%左右,博物馆可展示利用的文物极度不平衡。特别是一些新建的博物馆,则更是面临特色文物资源匮乏的问题,如在建的呼和浩特市匈奴博物馆和蒙古族族源博物馆,与之对应展出的匈奴文物、早期蒙古族的文物更是屈指可数,在展文物捉襟见肘,展品严重不足。郑东波说,要整合我区文物资源,充分盘活利用好现有文物资源,突出不同地区博物馆展品的文化特色。


  内蒙古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9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8处,盟市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32处,古代都城遗址4处,皇帝陵寝4处,长城7570公里,岩画5万余幅,丝绸之路文化线路4000余公里。这些不可移动文物遗址,是内蒙古珍贵的文化资源,但建成遗址类博物馆进行有效利用的屈指可数。目前在建成型的文物遗址博物馆只有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元上都遗址博物馆、黑城遗址博物馆、哈民遗址博物馆等。而我区北魏盛乐都城遗址、契丹辽上京都城遗址、蒙元黑山头古城遗址等闻名中外的文物古迹,都没有建成遗址类博物馆。因此,要将内蒙古知名文物遗址打造成经典遗址博物馆,以此完善内蒙古特色博物馆建设体系,真正让这些不可移动文物遗址“活起来”,助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也是文物“活起来”的基础。郑东波强调,要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意义的文物保护重点项目,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推进文物预防性保护、科学保护,对存在重大险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


  加强长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做好相关文物资源普查工作。继续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工作。要加强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强革命文物数字化建设,完成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展览工作。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法治保障体系。(文·图/李丽)




【责任编辑:長樂】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