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导向与文化自信构建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作者:陈静      2020-04-2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文艺也有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从古到今,广大作家、艺术家心怀赤子之心,用手中的笔真实记录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滋养人们的心灵世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应继续坚持人民性的创作导向,在构建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构建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抓手。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纵观古今,优秀的文艺作品多植根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现实需求与精神世界,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着深厚的人民性。诗经三百篇中,十五国风最受学界推崇,它真实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从那一首首动人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的劳动与生活、婚姻与爱情,感受到他们所受的压迫与反抗,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俗与自然万象,堪称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也应少一些曲高和寡的冷气,多一些植根于生活的地气,让充满烟火气的作品成为反映人民心声的传声筒,成为关爱人民的知心好友。真正植根于人民的作品也会因其真实的写实性和人文关怀而激起受众的共情,得到市场的认可。近年来,与时代同行,全面反映人民生活状态的作品往往会成为现象级作品,获得受众认可。如反映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反映现代人婚姻生活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反映职场人育儿困境的《小儿难养》等,都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而备受关注。


  二.厚植热爱家国的思想与情怀

  文艺作品是人们在深刻了解社会和生活本身之后,经过不断淬炼和升华形成的精神结晶。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厚植家国情怀,成为呈现中国精神的载体。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生于斯,长于斯”的挚爱之情将家园情怀深深融入国人的血脉之中且代代相传。正如诗人艾青的慨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国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中不乏饱含家国情怀的优秀之作。这浓烈的家国情怀成为连接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亦是确保中华民族历经几千载风雨而巍然不动的精神支撑。南宋文学家陆游的一首《示儿》典型地代表着广大文学家的爱国心与爱国情。“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面对破碎的山河,他们担忧的不是个人的生死,而是国家的安危。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心是激发文学家和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中国当代作家余光中先生多次表示传统文化是他进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位学贯中西的老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是“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中国是崇尚英雄的国度,也是英雄辈出的国度。每到国之危难之时,必有大批志士仁人高擎革命火种挺身而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闪闪的红星》《红色娘子军》《建国伟业》《鄂尔多斯风暴》等一大批反映革命年代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表达了对伟人和英雄的礼敬之情,成为我们不忘历史,继续前行的精神食粮。这些作品以其真实可感的故事情节和真实动人的精神力量打动了受众,让人们更加牢记那火热的年代,做不忘历史、奋勇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


  优秀的文艺作品也饱含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不舍,成为激励人们投身建设事业的不竭动力。广受好评的文艺作品往往具有鲜活的现实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着眼未来的前瞻性。例如作家肖亦农的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堪称一曲感天动地的绿色赞歌,作家以细腻笔触勾勒几代乌审人治沙的足迹,赞颂乌审人守护家园,与风沙抗争的坚韧精神。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奇特构想也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带着地球去流浪,有对土地的挚爱,特别深刻和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气魄和胆识。”该片一经上映,就表现出不凡的票房号召力,广受赞誉,成为国产科幻电影的现象级作品。


  三.着力构建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艺作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时代的记录者。“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民族文化是增强文化软实力不竭的力量源泉。纵观历史,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时代的新鲜血液,使之成为人们前行的精神食粮。许多国家认为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希望从中寻找到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例如,18—19世纪,德国一些浪漫主义文学家们致力于整理民间文学以重塑德国的民族自信心。文艺创作的过程也被许多国家视作构建文化自信的过程。例如历史短暂的美国,整个19世纪,美国作家都在创建自己的民族文学,以期摆脱英国文学影响,詹姆斯·费尼莫·库柏描写边疆生活的小说《皮袜子五部曲》即在此背景下产生。


  文艺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也真实而具体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见证了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诸多重要历史时期。我国灿若群星的优秀文艺作品一直是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红色革命文化,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美好未来的鲜活资料。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要重视发挥文艺作品在文化传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优秀的文艺作品成为时代发展的助推器,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发声器,成为构筑中国话语体系和铸造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抓手。


  文艺作品育人于无形。“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作家和艺术家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对于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反映,对于人性的思考和辨析都会通过作品传递给受众,让读者和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社会,领悟人生,获得成长。《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奋斗、《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的勇毅、《天龙八部》中乔峰的侠义仁心……经典人物的种种品质融汇成一条生命长河,让受众于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完成人格的塑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应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诗教”传统,重视文艺作品的“美育”与“德育”功能,创作饱含生命之美的时代力作,以优秀作品浸润人民群众的心灵,构建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陈静)




 

 

 

【责任编辑:長樂】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