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苍天草原映丹心——评广播剧《乌兰牧骑之恋》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高明霞/文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新军/图      2019-07-10

  近日由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播出的广播连续剧《乌兰牧骑之恋》,是一部优秀的剧目,它在丰富细微的故事情节中生动地揭示了乌兰牧骑精神,传达了乌兰牧骑人的情怀,具有感人至深、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恋”是《乌兰牧骑之恋》的故事内核,剧作者围绕这个字眼,通过听觉化的叙述铺设故事情节,制造戏剧情境,塑造人物形象,把听众带入乌兰牧骑的原乡——草原,引领听众走向乌兰收骑的精神高地——大爱。


  故事从伊兰深入草原体验生活拉开帷幕,伊兰为了完成反映乌兰牧骑题材歌舞剧的创作任务来到草原上体验生活,寻找艺术创作素材,了解乌兰牧骑60年发展历程。伊兰的寻找,有多重意义,既是艺术创作的探索,也是她个人生命之源的回归,更是对乌兰牧骑精神实质的切身体验。《乌兰牧骑之恋》的主要情节线索是赛娜与伊云枫的爱情。他们的爱情缘于乌兰牧骑,后来因各自的生活轨迹发生变化而分手,但不变的是他们心灵深处的乌兰牧骑情结。赛娜终生坚守乌兰牧骑事业,伊云枫虽然离开了草原,但他的音乐艺术创作没有离开过乌兰牧骑,没有离开过他热爱的草原。赛娜和伊云枫凄婉的爱情故事中渗透了乌兰牧骑人的大爱情怀。就赛娜与伊云枫的爱情而言,那种基于共同爱好的纯洁情感以及失却后矢志不渝的守望,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审美意蕴。


  《乌兰牧骑之恋》主要叙事人伊兰,作为剧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在体验生活期间意外地收获了母爱。这条现实时间线索所表达的亲情,与过去时即父母爱情线索相互交融,从不同侧面表达了赛娜及乌兰牧骑人的奉献精神,以及他们恪守誓言的信念:扎根牧区,服务牧民,团结一心,永不背弃!为了践行这一誓言,多少像赛娜那样的乌兰牧骑队员,牺性了爱情、割舍了亲情,把青春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乌兰牧骑,贡献给了草原人民。《乌兰牧骑之恋》的故事情节在层层递进中,自然而然地升华出乌兰牧骑精神的祟高境界:“对事业的那份热爱,对党和人民的那份深情。”《乌牧骑之恋》中一个“恋”字,意蕴深厚,它折射出一种大爱,一种崇高的爱。乌兰牧骑人的爱情、亲情等人之常情,与乌兰牧骑事业凝结在一起,他们为大爱放弃属于个人的小爱,这份爱苍天般高尚,草原般广阔,因为他们一片丹心维系着自己所热爱的文艺事业,他们生命的价值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广播剧《乌兰牧骑之恋》剧情的这种深度开掘,使主题立意获得了“境外之境”的审美意义,艺术性与思想性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乌兰牧骑之恋》的很多细节都意味深长,表现出草原文化特点,并在草原文化氛围中体现了乌兰牧骑这棵“红色幼芽”破土而出的必然性:“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赛娜的《劝奶歌》能让不认羊羔的母羊落泪,从而接纳自己的孩子,也能感动狼群,让头狼流下眼泪,放弃对人和畜群的袭击;83岁的牧民老爷爷失明了,他说听乌兰牧骑的演唱可以长命百岁;13岁的牧人之子阿古跟随乌兰牧骑辗转各处,忘记了自己要寻找的马群,后来因为马头琴拉得好,成为乌兰牧骑的小队员……这些故事有些传奇色彩,会引起听众很大的好奇心。对于乌兰牧骑人而言,这不过是他们生活中的一波微澜,正是这样的生活使他们获得了天然的艺术禀赋。但如果没有乌兰牧骑这样的文艺团体,在几十年前牧区文化落后的时代里,像赛娜、阿古以及知识青年卫东等人才,他们的命运很难与艺术结缘。乌兰牧骑人为什么对艺术事业有那么强烈的爱,对党和人民有那么诚挚的深情,这些细节就是最好的答案。《乌兰牧骑之恋》的作者把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细节,巧妙地糅合在故事情节中,很好地渲染了剧作的主题内涵,让人们看到:乌兰牧骑是一支文艺队、宣传队,也是内蒙古艺术家的摇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广播剧《乌兰牧骑之恋》在讲述乌兰牧骑故事的过程中,对如何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给予了生动的诠释。剧中的老队长巴根,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这一角色的安排很重要,他是第一代乌兰牧骑人的典型形象:出身军人,参加过剿匪战斗,是内蒙古自治区文艺界的老战士、乌兰牧骑最早的领导者。他亲历了乌兰牧骑光辉的历程,见证了历代乌兰牧骑人的成长。剧中的主人公,被称为“赛额吉”和“活化石”的赛娜,出身牧人,天生一副金嗓子,她为乌兰牧骑而生,亦为乌兰牧骑而死,乌兰牧骑是她生命的全部。赛娜的经历是许许多多乌兰牧骑人共同的命运,乌兰牧骑赋予他们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他们的艺术生涯离不开草原,离不开牧民群众,牧民群众把他们视为“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赛娜的女儿伊兰成长在首都,是国家级艺术团体的导演,但她首先是乌兰牧骑人的女儿。她与草原和乌兰牧骑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在她创作力最旺盛的年华,乌兰牧骑激活了她的艺术灵感,为自己的父母和父母的草原、为草原上的人民献出了一部优秀的歌舞剧,从此她的艺术创作之根扎在了乌兰牧骑。伊兰的女儿锡林花,乌兰牧骑人的后代,在校学习艺术的大学生,同样在乌兰牧骑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历代乌兰牧骑人的故事,就是一部乌兰牧骑的精神史,乌兰牧骑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60多年前的“嫩芽”,已长成参天大树,正在成为一片丛林。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文艺人才,加入到乌兰牧骑行列,势必会产生“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红色文艺轻骑兵将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乌兰牧骑之恋》中的伊兰和她女儿锡林花,就是乌兰牧骑的一抹灿烂的朝霞。三集广播剧结束后,我有一个期待从心底油然生出:之后的续集应该表现加入了乌兰牧骑的锡林花,一代新人为当代乌兰牧骑带来什么故事呢?很期待。聆听广播剧《乌兰牧骑之恋》是种听觉享受,同时产生出丰富的视觉化想象,画面化的情境强化了听觉的审美感受力。剧中人物的语言具有角色的性格特征,叙述者由多个剧中人承担,一方面是剧中的角色,另一方面又是推进情节发展的讲述人,多角度多色彩地呈现乌兰牧骑的精神风貌。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该剧的音乐,都是脍炙人口的草原歌曲——这些歌曲许多是由乌兰牧骑人唱响的,带着乌兰牧骑人的气质。《乌兰牧骑之恋》运用这些歌曲渲染故事情境,起到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像《敖包相会》《陶艾格》《劝奶歌》等歌曲,听来催人泪下。不得不承认,《乌兰牧骑之恋》在整体制作上十分用心,的确称得上精良、精美、精致。


  我从锡林郭勒走出,那里是乌兰牧骑的原乡,乌兰牧骑曾给予我们诸多艺术享受,当年乌兰牧骑人是我们心目中的明星,他们的精神风貌深深地植入在我们的心中。《乌兰牧骑之恋》复现了几十年前的场景,描述了乌兰牧骑人不平凡的生活,呈现了他们高尚的艺术品格。作为乌兰牧骑的热心追随者,特别感谢为这部剧做出贡献的团队,他们打造的艺术精品,用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了乌兰牧骑精神。(高明霞/文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新军/图)




【责任编辑:自然】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