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正在消失的城市叫卖文化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作者:      2017-02-20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很多事物随着城市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而发生了转变,一些旧时的记忆也随之悄然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叫卖声就是其中之一。曾几何时,在塞外青城喧哗热闹的街头,那叫卖声抑扬顿挫,合辙押韵,而如今叫卖文化最终已成为一段难以忘却的城市印记。

  家住旧城的杨秀芬老人今年已八十岁高龄,如今回忆起来昔日的旧城,叫卖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早年在归化城南门也就是大十字的位置,做买卖的商人特别多。随着小商贩的增多,商人们为了凸显自己的商品,也使得各自叫卖声逐渐演变的更加别具一格,这或许也就是今日广告的最早雏形。

  “每到夏天的夜晚这个地方也格外的热闹,推车的、挑担的、摆摊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种叫卖声的交响乐,这个时候身在其中确实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在我的记忆中,当年在小召前牌楼的周围有不少老字号,而在玉泉井及大召东仓的周围也形成了一个市场,商贸繁荣,周边就有叫卖吆喝声。”杨秀芬说:“做买卖人吆喝时为了声音传播的远,所以拖腔也特别长,现在偶尔也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像磨剪子嘞戗菜刀哦……所以在家中待着的人们也都能听到。过去人们打醋、打酱油都要自己带着瓶子买,在解放前后大北街上有几家前店后场较大的酱园,而小商贩为了方便周边居民就会推着排子车放上几个分别盛有酱油醋的木桶。他们的吆喝声颇高,尾音也拉的比较长。现在这样的吆喝声早已听不到了,像钉锅钉瓮这样的行业随着吆喝声的褪去也消失了。”

  如今的回民区通道路一带有不少出售小吃的店面,而在早年这里同样繁华,卖糖炒栗子、热枣糕、大白焙子的商人众多,在这里做买卖的生意不但好,而且他们的吆喝声也特别响亮。热乎的、热乎的,热枣糕唉……枣糕、枣糕,热枣糕唉……”至今在回民区通道路宽巷子里依旧能听到这样具有特色的叫卖声,这样的叫卖声尾音较长还带有一些颤音,听起来颇有艺术性。

  今日,走在呼市的街头巷尾,在流行音乐充斥的城市中,更多的时候是来自高音喇叭那带有浓郁商业气息的“亏本销售,清仓甩卖”。早年的叫卖声是一种文化,它既要合辙押韵又要拿捏语调语速,但随着现实中人们对它的不在需要,叫卖声也正在逐渐消失,最终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云艳)

【责任编辑:天边】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