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涅槃重生的潮尔琴

来源:通辽日报 作者:      2017-02-16

  制琴是巴特老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巴特在认真雕刻羊头形状的潮尔琴琴杆

  看着马头琴,巴特在想,何时潮尔琴能像马头琴一样走出国门。

  在绿荫掩映的小院里,巴特父子闲暇时常切磋琴艺。

  专注地调试潮尔琴音准,进入忘我的境界。

  巴特老人向记者讲述潮尔琴的历史和制作技艺。

  传承、创新潮尔琴是巴特父子俩的渴望和追求。

  老伴儿常清华是巴特老人工作中的“后勤部长”。

  潮尔琴是蒙古族最古老的弓弦乐器,它出现在12世纪中叶,13世纪以后成为宫廷中使用的专门乐器,后遗落民间,由民间艺人自制,成为民间常见乐器之一。

  潮尔琴是马头琴的前身,“潮尔”蒙古语为“共鸣”之意。 潮尔琴的音箱由羊皮、马皮和蟒皮蒙制,形状有上椭下锐勺形、上窄下宽梯形、或上宽下窄倒梯形等。主要分布在科尔沁草原,核心地区是我市科左中旗。

  今年67岁的蒙古族老人巴特是通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潮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顺着潮尔琴深沉的琴音,就来到巴特老人的工作室。工作室小而简陋,地上、桌子上、柜子上堆放着各种工具、潮尔琴、马头琴或琴箱、琴杆等部件。

  从小看着祖辈制作、演奏潮尔琴长大的巴特,对潮尔琴情有独钟。古老的皮面潮尔琴有很多弊端,受潮后音色易变、不易调音,濒临失传。“我和儿子那日松成立民间乐器制作工作室,就是为了挽救、传承潮尔琴制作工艺。”巴特讲起成立工作室的初衷。

  巴特说,要想拯救濒临失传的潮尔乐器、传承民族文化,唯有改革创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尔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布林的指导下,巴特父子对皮面潮尔琴进行改革创新,做成了板面潮尔琴并获得国家专利。板面潮尔琴适应环境性强、易调音,既保持了皮面潮尔琴的传统音色,又易于普及推广,被历史尘封几十载的古老民族乐器在巴特父子手中获得了新生。

  “现在我们用卖马头琴赚的钱来养活潮尔琴,为什么不挣钱还要制作?就是要把潮尔琴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让潮尔琴像马头琴一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巴特执著潮尔琴制作的缘由。

  潮尔琴已被列入通辽市第一批非遗名录,之后又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巴特说:“今年我还想做两件事,一件是和儿子一起进一步提升潮尔琴的制作技艺,第二件是推广潮尔琴生产制作标准。”保护、传承老祖宗留下的潮尔琴制作技艺,巴特父子一直坚守着。(张启民 王晓飞 董欣扬)

【责任编辑:天边】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