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放歌在长调民歌之乡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2017-02-12

  草原有多么辽阔,牧歌就有多么悠长;美丽的巴尔虎草原,是牧歌飘起飘落的地方。

  7月26日至28日,全区第二届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成果展示活动在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新巴尔虎左旗如期举办。草原上的人们,着节日盛装迎来了这场文化盛典。

  26日上午,在濛濛细雨中,参加活动的嘉宾、学者和优秀传承人参选歌手,来到乌布尔宝力格苏木,在由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一代宗师、著名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提议修建的歌魂敖包前,祭敖包、咏长调,用庄重的仪式拉开了展示活动的帷幕。

  在为期3天的展示活动中,与会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对蒙古族长调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来自全区各盟市的80组歌手放歌巴尔虎草原,参选蒙古族长调民歌优秀传承人。

  87岁的础鲁,能演唱100多首蒙古族长调

  呼伦贝尔草原是巴尔虎长调民歌的故乡。天籁般的巴尔虎长调,早在1955年就曾登上世界级的音乐殿堂。当时,青年女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在华沙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以一曲高亢悠远的长调《辽阔的草原》,艺压群芳,震惊四座,为新中国摘取了一枚世界歌坛的金质奖章。

  在巴尔虎草原上,长调民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态,它更加深深地融入了牧民的生产生活和血脉之中。如今,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人们,几乎人人都是草原牧歌的歌者。

  来自新巴尔虎左旗嵯岗镇嘎拉布尔嘎查的础鲁,是这次参选蒙古族长调民歌优秀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歌手。

  当87岁的础鲁老人走上舞台,一曲悠扬的《额日和哲格日都》(译为《宠爱的棕色马》),让观众精神为之一振:舞台上,础鲁不再是一位龙钟的老太,而是长调在民众间强大生命力的化身。

  这是础鲁第一次登上舞台,面对着400多名观众倾情演唱。她说,能够获奖她当然很高兴,但获不获奖对她来说并不重要。能够演唱长调《额日和哲格日都》的没有几个人了,她就是想把父亲教给她的这首优美的民歌,借这方舞台展示给大家,让这首古老的长调民歌能够传承下去。

  出生在巴尔虎草原的础鲁,从小就跟着父学唱长调。

  13岁时,在一次送亲的聚会上,础鲁演唱的《额日和哲格日都》,赢得了乡亲们的阵阵掌声。这一幕,深深地定格在础鲁的记忆之中。这之后的岁月里,础鲁出嫁、生子,繁重的生产、生活重担,都没有磨灭她对长调民歌的喜爱。从乡亲们身上传承、听收音机学唱,础鲁说,多年生活中的积累,她能演唱100多首蒙古族长调。

  今年春天,础鲁老人从收音机里知道,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一个“寻找原生态民歌”的栏目,就找来了在旗乌兰牧骑工作的外孙,用手机录下了自己演唱《额日和哲格日都》的小视频。这之后,外孙又动员础鲁老人参加了在旗里举办的这次长调民歌优秀传承人选拔活动。

  26日晚,华灯初上。在巴尔虎影剧院,础鲁老人凭借长调《额日和哲格日都》,赢得了优秀传承人复选老年组优秀奖。

  34岁的乌云苏都,将长调唱到世界各地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乌兰牧骑的长调独唱演员乌云苏都,在这次优秀传承人选拔活动中荣获了专业组二等奖。这位34岁的青年歌手,现场为观众和评委们演绎了鄂尔多斯经典长调《六十棵榆树》。

  “远望着郁郁葱葱的六十棵榆树呦,虽然年年大旱还是那样繁茂翠绿;远望见青烟缭绕的吉仁希布尔呦,东西两面的风水都让它独占了呀……”古朴、苍劲、旷远的鄂尔多斯长调,将人们带入天、地、人完美融合的辽阔草原。

  翻看乌云苏都的简历,星光耀眼:央视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原生态民歌多声部组金奖、内蒙古第二届长调大赛第一名、首届八省区鄂尔多斯民歌大奖赛长调组金奖、法国图布尔第36届国际合唱大赛自由组合银奖、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银奖……

  曾经出访过法国、德国、比利时、奥地利、挪威、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乌云苏都,对在草原小城阿木古郎镇举办的这次优秀传承人选拔赛印象深刻:新左旗文化底蕴深厚,人也朴实厚道。在剧场演出,就可以看出人们对长调民歌的热情和素养——观众很少有中途离席的,大家都在静静地倾听。演员们听到的,只有观众热烈的掌声。

  乌云苏都认为,通过这次选拔活动,她把自己家乡的经典长调展示给了观众,也从其他歌手们的演唱中,体验到了不同地区长调民歌的魅力。现在,在她的家乡,会唱长调的多为老年人,年轻人很少有人传唱长调了。多开展这样的交流和互动,对长调民歌的传承大有裨益。

  新左旗,每4人中就有1人在传唱长调民歌

  乌兰托娅,新巴尔虎左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这次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成果展示活动的总协调之一。

  说起这次活动的背景,乌兰托娅介绍,蒙古族长调民歌在新左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2007年9月,新左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2014年12 月,巴尔虎长调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过10余年的保护、传承、发展,如今在新左旗,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传唱长调民歌。

  新左旗辽阔壮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涌现出了宝音德力格尔、塔布亥、巴达玛等一大批著名长调民歌演唱家和教育家。在巴尔虎长调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上,这些艺术家和民间歌手们功不可没。

  巴尔虎长调,是新左旗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力图建设文化大旗的新左旗,就是要以这次活动作为平台和切入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10多年来,新左旗在长调民歌的保护和发展上不遗余力。1999年,部分艺术镇成立了长调班和合唱团,长调民歌教学走进了民族中小学校的课堂;2005年,旗委、政府决定,把长调民歌收入全旗民族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旗里多次开办长调学习班,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让长调民歌在群众中薪火相传;2006年起,连续3年举办了“宝音德力格尔杯”全区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大赛及研讨会;成立了新左旗长调协会,开展长调比赛、培训、研讨、拓展和深化长调研究领域;全旗对长调歌手、歌曲进行普查和登记,对各具特色的长调民歌进行搜集、整理和挖掘……

  目前,新左旗长调广场正在紧张地建设之中,长调博物馆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将于明年开工建设。

  238人(组)参加初选,评选出优秀传承人48名

  在内蒙古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家隽和学者张劲盛的眼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张劲盛介绍,2008年开始,中、蒙两国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田野调查,摸清了长调的“家底”,对活态传承的长调民歌数量,传承人的人数、年龄结构等真实状况有了具体了解和把握,获得了一批精确的统计数据。据此,国家和自治区制定了详尽的抢救计划,设立了新左旗、阿右旗等6个长调民歌保护基地,推行了传承人4级保护制度,确定了代表不同地域风格的长调传承人。

  如今,全区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人数量明显增加。就流传于锡林郭勒盟的潮尔道而言,原来会唱潮尔道的不足5人,现在可达一二百人。传唱长调的人群成分也越来越多元化,由原来主要在牧民间高歌,渐变为艺术工作者、学生、公务员等共同传唱。10年来,通过多次举办理论研讨会、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蒙古族长调民歌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长调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民俗功能得以恢复和重建,长调开始进一步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我区的艺术工作者不辞劳苦,在中、蒙两国联合田野调查之后,继续坚持开展长调民歌田野调查,对长调民歌进行实时监控,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长调民歌的活态传承奠定了基础。

  今年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10周年。由自治区文化厅、呼伦贝尔市政府联合主办,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新巴尔虎左旗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语部共同承办的“全区第二届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成果展示活动”,就是对10年来长调民歌的传承保护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对保护的成果进行集中检验和展示,这将进一步厘清长调民歌的传承链条。同时,通过对优秀传承人的选拔,可以丰富长调民歌的曲目,发现好的苗子,完善、壮大4级传承人保护体系。

  这次活动得到了全区各盟市的积极响应。12个盟市238人(组)参加了优秀传承人的初选,80人(组)歌手经过复选和终选,48名歌手荣膺蒙古族长调民歌优秀传承人称号。学术研讨会收到长调研究各方面、各领域论文50余篇,通过交流、研讨,9篇论文获奖。新左旗长调协会主席都古尔苏荣的论文《呼伦贝尔巴尔虎长调民歌研究》荣获一等奖。

  王家隽说,这次展示活动之所以选择在新左旗举办,一是新左旗是“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长调在新左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新左旗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大师宝音德力格尔的故乡,宝音德力格尔是一面旗帜,在全区长调民歌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在濒临危境之后,如今涅槃重生。我们期盼,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内蒙古大地,在辽阔的草原上一代代传唱、发扬。

【责任编辑:天边】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