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民族情结渗透的旋律

来源:通辽日报 作者:王力强      2017-06-26

二○○五年九月二十四日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做客《津沽乐韵》

 

阿拉腾奥勒

 

 本文作者与阿拉腾奥勒合影

 

在农大体育馆留影

  岁月中不断创新追求,星空中闪烁不一样的星斗。在五十余年的音乐创作中,阿拉腾奥勒始终不忘初心,把民族元素化成音符,让更多人在传唱中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他精通各种乐器,最擅长的是马头琴、小提琴和钢琴,曾用这三种乐器创作了三重奏作品《布尔特其诺瓦的故乡》。

  阿拉腾奥勒,1942年9月30日出生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伊胡塔,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2011年8月11日凌晨三点,因心脏病突发在呼和浩特去世,享年69岁。

  阿拉腾奥勒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曲家,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时,他就受到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再加上先后在内蒙古艺术学校、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名家,受到精湛的专业指导,吸纳了丰厚的艺术营养,从而创作出了成名作《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代表作《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为数众多、质量上乘的声乐作品。他创作的不同形式声乐作品近千首,器乐作品近百部。为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话剧、舞蹈等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并获全国奖励20多项、全区奖励50多项。

  阿拉腾奥勒说,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公认的民族作曲家,和家庭的熏陶、父母的影响、生活的环境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劳动中自娱自乐的说书给幼小的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

  阿拉腾奥勒小时候在家乡经常听到母亲唱蒙古族民歌,父亲会拉四胡,农闲时经常和乡亲们在一起合奏民族乐曲和老的民歌,家乡的四胡说书曲艺表演魔力,始终让他魂牵梦萦。

  阿拉腾奥勒说,科尔沁几乎家家都有“四胡”这个蒙古族乐器,自己从小不但特别熟悉,而且很小就会拉四胡。在长春电影制片厂1975年拍摄的《沙漠的春天》中,阿拉腾奥勒为主题歌《金色的沙漠上》谱曲,他大胆把民族元素融入到曲调中,用四胡演奏,这首歌因器乐新颖曾轰动一时。

  从上海音乐学院学成后创作的协奏曲《乌力格尔随想曲》,也是因为受到家乡说书形式的影响,大胆创新,把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结合在一起,这种表现民族音乐的形式,开创了艺术领域的里程碑。这首曲子在197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艺汇演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获得了优秀作品奖。从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主席退居为名誉主席不到两个月,恰逢2007年春节,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举办我国少数民族风格的新春音乐会,由内蒙古音乐家唱“主角”,阿拉腾奥勒的交响叙事曲《乌力格尔主题随想》成为音乐会的重头戏。

  阿拉腾奥勒14岁离开家乡,后旗伊胡塔小学毕业后,考到呼和浩特第二师范学校,在那里学习了四年。学校文艺队的老师成了阿拉腾奥勒音乐创作的启蒙老师。当时,学会拉手风琴的阿拉腾奥勒开始痴迷于谱曲,把作品拿给老师看,不断进行修改。1957年,刚刚懂得音乐理论知识的阿拉腾奥勒的处女作《送肥歌》在电台播出,并且还在广播报上刊登,在内蒙古地区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从此以后,阿拉腾奥勒的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一鼓作气,写了百十来首曲子。

  1960年,阿拉腾奥勒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作曲班,师从女作曲家辛沪光。1962年保送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理论学科学习,1964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许勇三、张筠青先生。1968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束鹿京剧团任指挥和乐队队长,1971年调入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历任作曲、副团长、艺术总监等职。1973和1978年,他曾两度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师从丁善德、桑桐、陈铭志、施咏康、瞿维等名师,从而对多声部以及大型音乐作品的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成后,阿拉腾奥勒为电影《沙漠的春天》主题歌《金色的沙漠上》(玛拉沁夫作词)写的电影音乐流传至今,其中还有一首器乐曲到现在还在演奏,在内蒙古器乐经典上都有记载。

   经久不衰的旋律背后

  “敬爱的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有多少贴心的话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要给您唱;千万颗红心向着北京,千万张笑脸迎着红太阳,敬祝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这饱含激情的旋律,依然回荡在我们的耳畔。《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首歌曲,在诞生于那个时代的“红歌”系列中,至今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962年,阿拉腾奥勒凭借着自己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天津音乐学院,从此开始了6年的求学生活。虽然离开了家乡,但还是掩盖不了对家乡的热爱,一首《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又让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开始走向了全国。

  1967年,25岁的阿拉腾奥勒刚大串联回到呼和浩特,正赶上内蒙古自治区在筹备一台大型献礼歌舞晚会,需要一个载歌载舞的合唱作为全场演出的结束。导演给阿拉腾奥勒拿了一张上面有毛泽东接见红卫兵解说词的报纸,让他尽快谱出曲来要排练。阿拉腾奥勒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创作出了这首举世瞩目的歌曲《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至今仍被多次老歌翻唱,成为不止一代人铭刻于心的时代记忆。

  阿拉腾奥勒说,自己能这么快就创作出曲子来,是因为对敬爱的毛主席有深厚的感情。在红卫兵大串联时,他曾三次见过接见红卫兵的毛主席。为了把草原人民对主席的崇敬之情充分表达出来,他在作曲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把浓郁的民族特色融入到曲调中。

  著名作曲家莫尔吉胡说:“音调的浓郁民族特色,作曲手法上的创新,音乐语言和旋律的深沉与别致,显示了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作曲家的艺术才华。”

  后来,《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首歌被录到了一个电影上,从此广为流传,但却很少有人关注作者是谁。当年,乌兰夫的保健医金大夫在监狱里因为唱这首歌,还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在特定的历史年代,一首歌曲竟然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可见《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经久不衰的情感震撼。

  1973年,朝鲜万寿台艺术团访华演出时演唱了该作品,其主题旋律被吸收入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曾演出过。

  阿拉腾奥勒从艺五十余年,创作了浩如烟海的优秀音乐作品。九十年代,《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首歌收入《红太阳》系列专辑,销量达700万,再度风靡全国,成为经典红歌超越时代的杰出代表。

  对于很多中老年人来说,《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会勾起许多振奋人心的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火热沸腾的年代,是一生中永远抹不掉的印记。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白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首名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曲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辽阔壮美的蒙古风情,蒙古族儿女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一系列蒙古族歌曲从此开始在中国乐坛上独树一帜。

  草原养育了他,给了他艺术上的给养,也培养了他粗犷、豪爽的性格,他身上带有特别质朴的气质,而且人也特别容易相处,这就像他的作品,淳朴而又柔美……

  在阿拉腾奥勒众多的作品中,《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最能代表他和词作者还有演唱者之间长久深厚的友谊。1977年,阿拉腾奥勒认识了词作家火华,并被他创作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词感动。他仿佛看到了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辛勤的牧民们正在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正在谱写最新最美的旋律。在情感的牵动与共鸣下,他毫不犹豫地要了这首歌,开始谱曲。经过反复酝酿,最后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时完成创作。对于这首歌的音乐,他在创作上求新,既不搬用民歌,也不走别人的老路,既突出民族风格,又赋予时代新的气息。他采用了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风格,但却没有用具体的民歌旋律,这是这首歌在音乐上突出的特色。

  在内蒙古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30周年准备的一台献礼晚会上,阿拉腾奥勒把这首歌曲给了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她也因这首歌成名。据说,德德玛曾到广东演绎这首歌曲,刚出场时由于身材原因引起台下哄笑而紧张得差点儿忘了词,但当旋律与歌声响起时,台下的观众一下子就痴迷了,立即抱以最热烈的掌声。之后,经过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马上成为当时最受群众喜爱的歌曲之一。

  相对于并没有流传开的歌曲旧版本,阿拉腾奥勒用蒙古族民间音乐为作品重新作曲,但又不完全套用民歌套路,而是走了一条既突出民族风格又赋予新时代气息的新路。谁也没有想到,这首简单、直率地表达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朴素、真实、深切情感的歌曲,因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以及深远的意境,从而被广为传唱成表现内蒙古人民生活的经典音乐作品,奠定了蒙古族歌曲至今经久不衰的地位。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词作者火华把阿拉腾奥勒当成一辈子的好朋友,他说,阿拉腾奥勒的名字在蒙古语里是“金山”的意思,就像是内蒙古音乐界的一座金山,阿拉腾奥勒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音乐圣人。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就已经唱红了大江南北,它描绘的美丽画卷唤起了无数人对辽阔草原的无限向往。这首歌曲不但使大家认识了蒙古族女歌唱家德德玛,而且使蒙古族歌曲走出了草原,唱响了海内外,刀郎、黑鸭子组合、龚玥等歌手都曾多次翻唱过这首歌。经过胡松华、德德玛的演唱后,这首歌火遍大江南北。1980年时,这首歌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优秀歌曲教材”,编入《亚太歌曲集》,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教材的世界优秀歌曲。

  难舍赤子情怀

  从14岁离开家乡,不论走到哪里,都割舍不了阿拉腾奥勒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他永远也忘不了是家乡的沃土孕育了自己的成长。他希望家乡的人民能够生活的越来越富裕,他希望家乡的歌曲能够传唱大江南北,声名远播,他希望家乡的一切一切都能够越来越美好。在他的心灵深处,无时不在祈祷能够有更多的民族英雄铭记在世人的心中。在阿拉腾奥勒的歌曲创作中,渗透着他对民族的自豪和对家乡的热爱。

  阿拉腾奥勒勤奋好学,勇于探索。丰富的蒙古族民间音乐,是他取之不尽的源泉。打造先进文化大区,又给了他与时俱进的良好机遇,《请喝一碗马奶酒》、《草原上的篝火》、《科尔沁,我的摇篮》、《我的内蒙古》、《草原酒歌》、《北京在我心中》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歌曲应运而出。特别是他创作的大型蒙古语组歌《科尔沁婚礼》,填补了蒙古族音乐史上的空白。

  这些歌曲,有的优美抒情,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委婉动听,有的诙谐多趣。他主张,既尊重自己的民族音乐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束缚,正确处理音乐内容与依存的艺术形式的关系。这也大量体现在他的影视音乐和众多器乐作品中。尤其1987年创作的《第一交响曲》,由李凌指挥、中国电影乐团演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强烈反响。这些作品都充分印证了阿拉腾奥勒的创作观。

  1980年,阿拉腾奥勒出版了蒙文版个人专辑《阿拉腾奥勒歌曲选》,开创了内蒙古自治区个人出版歌曲专辑的先河,1985年又译成汉文版出版发行。1999年,《阿拉腾奥勒歌曲作品精选》CD光盘又呈现在了广大歌迷的面前,处女作《送肥歌》,成名作《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代表作《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40首蒙汉歌曲或深情,或欢快,歌颂家乡,赞美草原,折射出了阿拉腾奥勒的赤子情怀。《阿拉腾奥勒歌曲作品精选》是阿拉腾奥勒的经典之作,不仅让人们领略了草原的辽阔壮美,更让人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儿女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张CD获得第七届中国金唱片奖民族类专辑金奖。

  阿拉腾奥勒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尤其对家乡的音乐创作更是倍加关注。为打造文化大区,弘扬民族文化,时任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的阿拉腾奥勒,曾多次亲临通辽市歌曲创作班指导,使家乡的音乐创作队伍得到发展和壮大。笔者曾在原通辽人民广播电台《马背上的歌谣》节目中,对阿拉腾奥勒先生做过两期分别为90分钟的专访,2004年7月18日,播出了专访上篇《难忘的足迹 难舍的乡情》,2004年7月25日,播出了专访下篇《无悔的追求 无憾的人生》。

  阿拉腾奥勒的儿子、著名乐评人科尔沁夫这样评价道:“父亲不仅有充足的民族音乐素养,同时接受过严格的专业音乐教育,他的创作以旋律优美见长,是内蒙古音乐家中的旋律大师。父亲对内蒙古的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他也没有离开过这块土地,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情结和草原情结的人。在生活上,父亲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是搞业务的,从来不会绕圈子,不虚伪,因此受到广泛的尊敬……”

  正像阿拉腾奥勒说的那样,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阿拉腾奥勒以不懈的追求和不倦的努力,在音乐创作领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他对家乡的痴情和爱恋无时无刻不体现在作品当中。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阿拉腾奥勒的艺术养分来自草原的记忆,那来自草原的粗犷、豪爽与质朴,通过渗透到艺术的元素中,声名远播了蒙古民族的形象,也塑造了那些注定世代传唱的音乐。

  阿拉腾奥勒:成名曲背后的故事

  提起歌曲《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老中青几代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首红歌,从城市到乡村,妇孺传唱,甚至漂洋过海,不但当年朝鲜访华代表团演唱过,就连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也演奏过。敬爱的周总理曾愉快地向外国友人介绍,这是我们少数民族青年作曲家的作品。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闻名遐迩、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它的曲作者阿拉腾奥勒,就出生在我们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他不但在五十余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坚持创新,把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相融合,创作出大量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而且无论身在何方、身居何职,始终不忘关注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歌曲征集活动中,他曾多次亲临通辽市歌曲创作班指导,使家乡的音乐创作队伍得到发展和壮大。

【责任编辑:北极星】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