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文博会上的内蒙古风采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      2017-05-19

  文牵一带,博汇丝路。五月的鹏城深圳繁花似锦、群贤毕至。一场思想激荡、创意飞扬的文化产业饕餮盛宴如期而至。在5月11日至15日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29家企业组成的内蒙古代表团在文博会这个“中国文化产业第一盛会”的舞台上展示了内蒙古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勃勃生机的发展潜力。

 

  内蒙古展厅处于1号馆的中央位置

  今年是我区第11次组团参加文博会。在1号综合馆的中央位置,以祥云和蓝天为主基调的内蒙古展厅格外引人注目。“炊烟袅袅”的蒙古包加湿器、造型独特的鹿首金步摇冠LED小夜灯、用景泰蓝工艺制作的蒙古游牧珐琅马鞍……一个个独具匠心的文化创意产品让人叹为观止。

  赤峰市宁城御绣轩手工制品有限公司去年首次参加文博会就签订了2000多万元的订单。今年公司负责人于和平再次带着她的“契丹御绣”来到文博会,依然赚得满钵而归。

 

  手工艺人现场制作引起围观

  于和平的老乡史卫东同样收获颇丰。他的“彩色多层套色剪纸”十二星座系列不但收到年轻人的青睐,还引来了一批大客户。“这次文博会很多旅游景区与我们谈合作,文化+旅游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于向东说,文博会上最大的直观的了解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文创产品

  从深圳到草原,创新的旋律、文化的交响在激荡。通过文化+创意,让我区一些企业受益匪浅。内蒙古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种类从几年前的313种到现在的6117种,合作厂家从12家发展到现在107家,文化产品年销售收入2016年达到495万元。

  文化需要创意和创新,同时更需要挖掘和传承。来自通辽的民间艺人嘎瓦创作的皮画吸引了众多观众合影留念,铝塑板雕刻艺人谷宝山和泥塑艺人高化龙在现场制作时总能引起围观,由乌拉特文化研究会的能工巧匠们耗时两年打造的直径1.5米、高70公分的巨型银碗更是吸睛无数……一批富有传承和发展精神的匠人们用他们的工匠精神将内蒙古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于世人面前。

 

  交流学习

  文博会,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是文化圆梦的舞台。在5天的会期中,我们以文化的名义、以创新的方式,展示了内蒙古风采。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于涛)

【责任编辑:北极星】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