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历史的足迹】百年古刹贝子庙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      2017-05-19

 

  贝子庙航拍图

  清晨7点旭日初升,依山而建的贝子庙静静的沐浴在阳光中。远远望去,庙宇气势恢宏、构造精美、错落有致。青灰色的屋顶、朱红的墙壁泛着金黄色的光晕,仿佛在诉说着这座百年古刹的辉煌过往。

  贝子庙坐落于锡林浩特市区额尔敦敖包山南麓,法名为“阿日雅•章隆•班智达•葛根•黑德”,清乾隆年间赐汉名“崇善寺”。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学府和内蒙古中西部四大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贝子庙外景

  贝子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不断修缮。整个建筑群以朝克沁殿(行政教务部)、明干殿(翻译印刷部)、却日殿(显宗学部)三大庙宇为中心,包括珠都巴殿(密宗学部)、曼巴殿(医学部)、宗喀巴殿、丁克尔殿(天文数学部)、新拉布仁殿(活佛府)等八座大殿、诸多庙宇及六座佛塔形成占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的宏大建筑组群,鼎盛时期喇嘛僧众多达1200余人。

  整座建筑群大多采纳了蒙汉两族传统色对称方式及院落建筑风格。所有寺院为一字型排开的布局,均为四合院式建筑。七座独立的寺院坐北朝南,左右对称,格局壮观,殿庙仓舍,井然有序,结构严谨,风格多样,集中反映了多民族佛教文化的交汇。

 

  贝子庙夜景

  贝子庙的主要建筑为七座大小寺院。这七座寺院原先基础均为土建三间、五间或九间庙房。后来经过扩建、增建、修建,逐步增加,庙院建筑物,终于建成了现在的规模。

  步入庙宇里面,各经堂里塑的佛像千姿百态,多不胜数,种类繁多,以释迦佛像为主的图画雕塑、泥塑、铜木质佛像达几千尊,有不少纯金银及金银粉饰的佛像,多数为铜质佛像。

  而新拉布仁殿作为乌兰夫同志革命工作旧址尤其吸引游客的目光。新拉布仁殿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建筑原貌是一处三进式四合院寝宫型寺庙建筑,造型装饰精美独特,与贝子庙其它殿宇有所不同,由正殿、经堂、东西厢殿、后三间殿、明廊及山门、围墙等建筑组成的独立院落。

  1946年10月,乌兰夫及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撤入贝子庙地区,在乌兰夫主持下,内蒙古党委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总部作出决策,建立战时领导体制和指挥机构,扩大内蒙古自卫(解放)军。创建巩固的锡察根据地,组建锡察、巴乌工委,统一领导锡察、巴乌地区的对敌斗争,继续组织和领导内蒙古的自治运动。团结发动蒙古族各阶层,坚持和开展武装斗争,有力的支援了内蒙古地区和全国解放战争,为内蒙古自治区和新中国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贝子庙航拍图

  当时的贝子庙是锡盟政府所在地,是锡察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指挥中心,是锡察地区革命运动的心脏,随之成为内蒙古革命斗争的重要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以贝子庙为延伸发展起来了一个新城市——锡林浩特市。

  “先有贝子庙,后有锡林浩特。”这是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多少年来,贝子庙周围的建筑不断扩大,终于形成了现在的锡林浩特。如今的整座贝子庙成了锡林浩特名迹,也成为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

 

  航拍额尔敦敖包

  贝子庙的身后是额尔敦敖包。额尔敦敖包已有三百多年的祭祀历史,在1753年贝子庙建庙十年之际将额尔敦敖包扩建成十三敖包,成为敖包中最大型的一种,作为阿巴哈纳尔左翼旗(锡林浩特前身)的旗敖包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定期祭祀,并被载入我国《民族大辞典》。

  十三个敖包中的每个敖包均有自己的象征寓意,中间最大的敖包为浩日穆斯特腾格尔,是长生天的意思,周围的十二个是它的护卒。按照蒙古族崇尚数字9的习俗,额尔敦敖包山的台阶一共建了171阶。171是19个9组成,171相加也是9。祭祀敖包已有几千年历史,是蒙古族祈求风调雨顺、五畜兴旺、家人幸福平安的极为隆重的传统活动。据介绍,适逢内蒙古成立70周年,今年的祭祀活动将会更加的盛大。

  金飞玉走、珠流璧转,时光的雕刻下的贝子庙愈发沉静雍容。庙前广场上,早起的人们散步、慢跑、打太极、跳筷子舞……欢动的场景与静谧的庙宇融洽无间。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蔡冬梅 刘俊霞 巴依斯古楞 刘金鹏)

【责任编辑:北极星】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