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亮丽风景线·传承】古老天仓节,看社火赏民俗聆田野希望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邓玉霞      2017-02-06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目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30多个民族的40多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内蒙古的传统节日特色鲜明,农历腊月二十三蒙古族的祭火节,蒙古族的春节“查干萨日”,鄂温克族的瑟宾节,草原那达慕、马奶节,蒙古族传统祭祀活动祭敖包,大青山脚下讨思浩村天仓节等,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我区非常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各地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节日作为品牌来打造,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参与性强的那达慕、祭火节、马奶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受到中外游客的欢迎。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强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让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绵延不断,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编者  

 

  天仓节现场布置   

 

  传承人刘明忠在天仓节这天清晨用簸箕装炉灰在庭院里画出粮仓图形

  生活在他乡,舔舐故乡的泥土,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意义。在外地工作多年的王爱爱从小生活在大青山脚下古老而美丽的村落——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讨思浩村。“记得小时候,每到农历正月二十五,家家户户都用炉灰在院子里画粮仓图形。这一天是填仓节,也叫天仓节。”回家过年的小王对家乡的民间传统节日天仓节记忆犹新。

  春节期间,我区各地用特色鲜明的民间传统活动,庆祝传统佳节。

  象征五谷丰登的节日   

 

  上世纪60年代,讨思浩村村民在天仓节社火表演后留影 

 

  村民表演扇子舞

   

  民间社火之脑阁

  “讨思浩村南面是田野,有麦田,有蔬菜大棚,有树林。北面是起伏绵延的山脉。在外多年我脑海里一直盘旋着这个风景。”小王说。有数百年历史的讨思浩,是蒙古语,意为“迎接处”。明代,阿拉坦汗在此设立接待站,专事迎接各级官吏,由此得来这个名称。

  每年春节,这里要举行一个民间传统节日——象征五谷丰登的填仓节。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粮仓。在古代,填仓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亲朋都要往来聚餐,有客来者必备佳肴盛宴,大家醉饱方归。因“填”与”天”谐音,亦称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毕竟而去,名曰填仓。”

  这个民间传统节日是怎么来的呢?民俗专家介绍说,相传很久以前,北方曾大旱3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帝不顾百姓死活,照样强征皇粮。给皇家看守粮仓的仓官于心不忍,开仓救民,然后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放火烧仓,自己也在大火中殉仓而死。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在每年这一天清晨,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在粮囤中撒上五谷,表达对仓官的怀念。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高金贵说,天仓节多流传于北方,各地庆祝这一节日的习俗略有不同。如我国西北一些地方,这天又为老鼠娶亲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在天津等一些地区,这一天要吃饺子或合子,吃饺子为“填仓”,吃合子叫“盖仓”,以期希望来年收成好,粮食填满仓房。晋北地区民间在填仓节晚上,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发现得越多就越好。在我国一些地区有吃米饭、喝杂面汤的习俗,也有的人家在这天熬鲫鱼汤,有“犒劳爱吃鱼的猫看护粮囤有功”之意。还有的人家在吃饭时,把自家养的鸡全部散放到院中,让它们饱餐囤中粮食。

  随着时代变迁,这个节日在很多地方销声匿迹。而讨思浩村至今还保留着过天仓节的习俗。对这里的村民来说,过完天仓节,春节才算划上了句号。

    填仓祈福

  以传承弘扬“天仓节”为己任

  说起讨思浩村天仓节,不得不提讨思浩村党委委员刘明忠。

  刘明忠今年已是花甲之年,自打他懂事起,就喜欢跑前跑后跟着大人们一起准备“天仓节”活动所需的物件儿。目前刘明忠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了解天仓节历史及懂得全部流程的人。在他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讨思浩村天仓节可谓名声鹊起。2016年6月,讨思浩村天仓节入选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明忠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仓节传承人。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和正月二十五,我们村的村民都会把自家院子打扫干净,用柴草灰或草木灰制作两个不同样式的存放粮食的仓窖。用灰面在干净的地上撒上一个大约直径2至3米的圆圈,然后在这个圆圈里隔开一尺左右再撒一个小圆圈,圆圈中心摆放五谷杂粮,并用象征粮仓盖子的几块砖头盖在上面,再点上三炷香,插在顶端。之后从大圆圈外面向圆圈中心方向放置农具。粮仓顶还要放一把小梯子,寓意登梯放粮。这样做一是纪念那位舍身救民的仓官,二是表达村民期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日子幸福美满。”谈起这些刘明忠脸上挂起开心的笑容。

  天仓节在讨思浩村传承了200多年,已形成独特的传统节日文化。多年来刘明忠以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为己任,让这一节日传承发展。

  今年70多岁的村民贾继中,一直帮刘明忠收集、整理天仓节相关材料、图片。作为一名返乡教师、乡村民俗专家,贾继中对民间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热爱。他说: “每年天仓节的时候,村民都会穿上新衣裳,家家户户挂上大红灯笼,街上点着大旺火,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还有三官庙的灯山供人们观赏,别提多红火了。村民和游客们还能观赏到精彩的民间社火舞狮、踩高跷、脑阁、骑毛驴、跑船灯,以及规模庞大的秧歌表演,还有极受欢迎的真刀真枪的武术表演——打社火。这个时候唢呐响起,锣鼓齐鸣,小小的村庄热闹非凡。”这项活动不论阴天风雪天,都会照办不误。

  利用市场来“反哺”保护

  为了让这一传统节日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刘明忠也培养着自己的接班人——讨思浩村党委委员贺交用。贺交用关于传承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其实,现在的‘天仓节’活动,多少都进行过一些改良。改良的目的,是使这项传统节日更具表演性、观赏性和传播力。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不然传承会更困难。”他深知刘明忠的一片苦心,也表示有足够信心把这它传承下去。

  “非遗项目利用市场来‘反哺’保护和传承,倒不失为一种有前途的做法。”刘明忠认为,下一步要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比如多制作、研发节日相关的极具地方特色的食品、工艺品、纪念品等,继续发展草莓采摘园,让游客体验绿色果蔬采摘活动等,在更好地推广天仓节的同时也为村民们开辟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农耕文明的式微,乡土社会的瓦解,城镇化的推进,新生艺术载体的盛行,让这些“属于老一辈的精神财富”,被岁月无情地加了一把密码锁,密码被无心地遗落在时光里。“但是我们不怕,现在电脑、手机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尤其手机,想让大家知道我们的节日活动,通过微信一发布,很快就在朋友圈传开了,这是时代给我们提供的优势,必须好好利用。”说到这儿,刘明忠的眼神变得更加有神。他还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还要准备陆续申报自治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提高讨思浩村天仓节的知名度。

  目前,如何找到合适的传承人,特别是年轻的传承人,是摆在每一个非遗项目面前的一道难题。“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他们对传统的节日活动不太感兴趣,现在村里只有45岁的贺交用跟着我们每年组织‘天仓节’活动,我借此机会呼吁年轻人多多关注传统文化,为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因为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说到这里,刘明忠语气变得沉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中属于活态文化,是活着的历史,这种人文积淀亟须‘活态传承’。”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敖其说。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当前最为紧要的是对传承人的“抢救”。“呼和浩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秀美丰沃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璀璨夺目的非遗项目,十分值得现代人好好珍惜。”高金贵说。

  遗址遗迹和传统节日文化如果不加以保护、修缮和传承,将会逐渐消失。2016年年初,新城区举办“讨思浩天仓节”。活动内容除了过去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民间社火表演外,还植入了乡风文明大行动。活动期间,数千名邻村的村民和城区的市民纷纷前来参观体验。舞狮、脑阁、跑驴、高跷,以及满族的太平鼓等传统民间技艺,让人们叹为观止。同时进行的乡风文明书画笔会、文化古迹游览、花馍馍大赛、草莓采摘等活动,为传统节日添色不少。天仓节一系列活动不仅带动了周边村子的产业发展,还让更多人了解了天仓节。

  再过些日子就是农历正月二十五了,届时讨思浩村会热热闹闹地举办天仓节。

【责任编辑:北极星】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