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诺恩吉雅的故事

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奈曼      2016-11-21

  诺恩吉雅,蒙古语音译,“诺恩吉雅”的原意:诺恩,是古代蒙古语中“男孩儿”的意思,吉雅,是恩赐、赐福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请赐予我男孩儿”或者是“给我带来男孩儿福分”的意思。相当于汉名中父母给女孩起名为“领弟、带弟、来弟、招弟”等的含义。在蒙古族家庭中,给女孩子起名为诺恩吉雅的十分普遍。到了近代,诺恩吉雅则成为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歌名。

  民歌《诺恩吉雅》

  《诺恩吉雅》的民歌是由“诺恩吉雅故事”演化而来的。诺恩吉雅的故事和歌曲产生的时间、地区以及歌词内容有许多版本。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有人认为是在十八世纪中期,有人认为十八世纪末,也有人认为十九世纪初。歌曲产生的时间后于故事。对于故事发生的地区,有说是发生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说诺恩吉雅出生在敖汉旗的王公贵族家庭,远嫁到巴林左旗;亦有说嫁到扎鲁特旗,也有说是嫁到哲里木盟的科左中旗;有说诺恩吉雅出生在奈曼旗大沁他拉,远嫁到锡林浩特盟乌珠穆沁旗,亦有的说嫁到昭乌达盟的翁牛特旗,还有说是嫁到呼伦贝尔盟等等。

  关于歌词所反映的情感,有说这是远嫁的姑娘告别家园难舍亲人时唱的歌,有的说是出嫁后思念故乡亲人的歌,还有的说是思念青梅竹马的发小的歌。这些说法都有自己根据,也多有文章叙述。

  根据奈曼旗史志办工作人员的长时间走访和资料查询,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诺恩吉雅》民歌所表述的诺恩吉雅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中期,歌曲形成于十九世纪后期。故事发生在当时的昭乌达盟奈曼旗大沁他拉(新中国成立后,奈曼旗划归哲里木盟)。故事的主人公是奈曼旗第十一任札萨克德木楚克扎布的亲侄女,德木楚克道尔吉台吉的大姑娘诺恩吉雅。1857年夏天,她出嫁到翁牛特旗,嫁给了翁牛特王爷宝拜的侄子,布仁巴特尔台吉的儿子宝迪毕力格。

  “诺恩吉雅”的身世

  诺恩吉雅是德木楚克道尔吉的女儿。母亲吉茹格玛,蒙古贞人(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德木楚克道尔吉是清代奈曼旗第十一任札萨克德木楚克扎布的亲弟弟。德木楚克道尔吉,奈曼旗札萨克协理台吉(蒙古部落各旗协同札萨克办理旗务之官),生活在十九世纪中叶,关于他的生平记载较少。他曾任奈曼旗北部边区大总督及博尔梯庙总管职务。德木楚克道尔吉拥有当时奈曼境内东北部老哈河南岸一带丰美的牧场和大片肥沃的土地。他的哥哥德木楚克扎布袭第十一任王爷职后,基本没在奈曼旗理政,就在北京任职了,奈曼旗的大小事务都由德木楚克道尔吉协理台吉打理,所以有人说诺恩吉雅是王爷的女儿,也是有道理的,但事实上是王爷的亲侄女。

  德木楚克扎布,阿旺都瓦底扎布长子,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袭爵,为第十一任奈曼旗札萨克多罗达尔汉郡王。道光十二年(1832年)被选入宫,赏戴花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任御前行走。同年九月,赏戴宝石顶柱三眼花翎,赐穿御衣,享受贝子待遇;十月,与道光皇帝第四女(咸丰皇帝胞姊)寿安固伦格格成婚,为固伦额驸(驸马)。十二月,赐赤金紫垂缰,准许紫禁城内骑马。咸丰元年(1851年)德木楚克扎布任御前大臣。此后,历任管旗都统、镇抚北部大臣、火器营大臣、中正殿唪经事务大臣、内务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等众多军政要职。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寿安固伦公主病故于京师,年35岁。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德驸马亦病逝。朝廷追认他为和硕亲王爵,又赐予福晋寿安公主合葬。

  诺恩吉雅的婚姻

  十九世纪中叶,昭乌达盟各旗会盟次数逐渐增多。一次聚会期间,诺恩吉雅的父亲德木楚克道尔吉看中了翁牛特旗王爷宝拜的侄子,布仁巴特尔台吉的儿子宝迪毕力格。便把诺恩吉雅许配给他,于是便有了这门富有传奇色彩的婚事。

  这段婚姻在当时封建社会来说是非常看好的,因为门当户对。男女主角都是王爷的族人,更是王爷的近人。婚事定下在1857年夏天,在充满蒙古族婚俗气氛的送亲迎娶盛典中,17岁的诺恩吉雅远嫁到昭乌达盟的翁牛特乌丹。十九世纪,交通十分不便,从奈曼旗大沁他拉去昭乌达盟的翁牛特旗乌丹,需要绕行奈曼旗大沁他拉北面的浩瀚沙漠,取道奈曼旗八仙筒、平安地、苇莲苏一带,要过辽阔的老哈河,还要走十分难走的沼泽地,勒勒车绕行需要月余才能到翁牛特旗的乌丹。所以,在当时看来,翁牛特旗的乌丹离奈曼旗的大沁他拉十分遥远的。

  诺恩吉雅在出嫁的时候,她的伯父——奈曼旗第十一任札萨克德木楚克扎布携福晋寿安固伦公主从北京赶回来祝贺。德木楚克扎布没有子嗣,视诺恩吉雅如己出。诺恩吉雅出嫁场面十分隆重,嫁妆也是按照王爷的女儿规制置办的。陪嫁有侍女、闲散户,牛若干,其中还有她最喜欢的和她一起长大的一匹枣红色马。为了让陪送诺恩吉雅的牛犊有草吃,奈曼王爷将老哈河南岸邻近翁牛特旗的一块土地(后来称为四十八顷),当做陪送诺恩吉雅的牛犊吃草的草场,所以后来当地人称此草场为牛犊子地。这块草场和奈曼旗地垄相连,与翁牛特旗隔老哈河相望。清朝,王爷之间是没权互赠土地的权利,并且不允许各旗越界放牧,所以,奈曼王爷德木楚克扎布借以为诺恩吉雅养牛犊为名,将土地供给嫁出去的侄女诺恩吉雅使用。

  “隔山不算远,隔河难说近”,诺恩吉雅远离故土,从老哈河南岸的奈曼旗嫁到北岸遥远的翁牛特,离开了寄有无限欢乐的故乡。诺恩吉雅无限眷恋故乡,十分想念爹娘,为人妻后不太适应新生活,婚后不到一年就病死了。死后,因为没有留下子女,夫家就将她埋葬在了娘家供她牛犊吃草的草场。埋葬诺恩吉雅的坟墓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拦河坝的时候被破坏掉,据当时目击者称,墓是青砖砌筑的,在墓里挖出一坛子铜钱,开始人们发愣,你拿几块看看,他抓一把瞧瞧,不一会就被修拦河坝的人们抢没了,后来公社领导知道后让谁拿了往回送,也没几个送回来的,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诺恩吉雅病故的消息,婆家人并没有及时地告诉娘家人,一天,王府的牧马人松来在老哈河岸边看到了有匹拖着缰的马,认出这正是大小姐的出嫁时带的马,于是,将看到的事情告诉了诺恩吉雅的母亲吉茹格玛。吉茹格玛自女儿出嫁后总想去看看,终没有成行。赶紧来到老哈河岸边,看到枣红马拖着缰绳在老哈河岸边嘶鸣走动,吉茹格玛诧异万分。马托的缰绳依然是孩子出嫁时的那条,可那个金色的马鞍却不在了。吉茹格玛来到对岸,轻轻吹了几下口哨,枣红马见到了久别的亲人,顺从地来到了吉茹格玛身边,眼睛里流出了热泪。

  原来,陪送诺恩吉雅的那匹枣红马因为主人的故去,便拖着缰绳,带着对主人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踏上了返回家乡的征程,茫茫的老哈河横亘在眼前,枣红马徘徊在岸边,只能遥望主人的家乡。

  当诺恩吉雅死讯被她的舅舅知道后,舅舅十分悲痛。舅舅是民间说书艺人,经常在奈曼王府及老哈河一带说书,舅舅就根据他过去对外甥女的了解和后来听到关于诺恩吉雅出嫁后的遭遇及枣红马拖缰在老哈河岸边徘徊的故事,创作了以蒙古语说唱形式出现的《诺恩吉雅》,这是《诺恩吉雅》最早的版本,开始是在老哈河一带传唱的,后来由于故事感人肺腑,动人心魄,逐渐就扩散到内蒙古东部地区和辽宁省阜新彰武一带。

  今天听到的《诺恩吉雅》这首民歌,是广大劳动人们在诺恩吉雅舅舅说唱形式的《诺恩吉雅》基础上,又丰富了歌词的内涵,进一步提炼、加工创作出来的,使之广为流传于内蒙古草原。善良的诺恩吉雅是草原民族圣洁朴实美丽的化身,诺恩吉雅的故事因而被人们用沉浸着思念优美抒情的曲调进行传颂,传唱近3个世纪。

【责任编辑:北极星】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