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旋律大王”吕远

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火华      2016-11-14

“旋律大王”吕远

  吕远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这些从内地来的大学毕业生到呼和浩特,换上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报社的筹建工作。我们的办公室正好对着大青山,大家不约而同地唱起“连绵的大青山大青山哟,我在山下放过牛羊……”

  报社分成了几个组,另外几个组都是些会生活的人,他们在窗台上摆上几盆花,桌上放着热茶,窗明几净,日子温馨,常有领导光顾。我分到了评论组,四个只知道写文章不懂生活的人,连房间都很少收拾,桌子上除了书和稿件别无旁物,冷冷清清,少有人来。我们用唱歌来自嘲“没有阳光,没有茶香,花儿不开放。啊,评论组的办公室……”

  前面唱的是歌曲是《登上高高的兴安岭》中的两句,后面这首歌曲套用了《克垃玛依之歌》的旋律,加上了我们自编的词,这两首歌的作者都是吕远,可见吕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吕远是什么样的人?他在哪里?我们全然不知,但他的作品却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里,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我和吕远相识是在那之后十几年,一个颁奖晚会上。当时,《歌曲》编辑部的词作家陈晓光把我领进主办方准备的贵宾室里,这里已经坐了不少人。有一位戴大檐帽的人也在其中,我把他当成了警察。我正奇怪呢,警察也来领奖吗?陈晓光把我介绍给这位大檐帽,说这就是作曲家吕远。这让我很吃惊。我说:“真对不起,我把你当成警察了。”当时部队正在换装,海军比我们先发了新军服,所以闹出了误会。吕远比我年岁大,成熟稳重,为人谦和,很快我们熟悉起来。在这次活动中,主办方组织了词曲作家座谈会,音乐大家们在会上交流了创作体会。之后,我们还参加了华北音乐节。后来,在音乐家协会代表大会上,我们同属解放军代表团的成员,这让我有机会了解吕远。

  吕远原名吕元凤,1929年出生于辽宁丹东,1929年出生。他走上音乐之路纯属偶然。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的一个朋友送给他一支口琴,他对这支口琴爱不释手,很想学会,很想演奏出一支曲子来。在学习口琴的过程中,他爱上了音乐,从此走上了音乐之路,走出了一条宽广的音乐创作之路,一条多姿多彩的辉煌之路。

  说到吕远的成功,他说这一辈子他只相信两个字那就是“志”和“勤”,一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二是要勤奋努力去实现它。没有志向的勤奋是盲目的,没有勤奋的努力,志向是难以实现的,只有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成功。他从很小就开始业余创作,但深感知识底子差,后来到东北大学深造,毕业后调到建筑文工团工作,之后又调到海政文工团搞专业作曲。为了学习音乐,他付出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努力,终于取了成功。

  吕远共创作了1000多首歌曲、100多部歌剧舞剧和影视音乐。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牡丹之歌》《泉水叮咚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事业比蜜甜》《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我没有写出他获过什么奖。因为这对于他来讲并不重要。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天天唱他的作品,这就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责任编辑:北极星】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