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昭君出塞

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史万森      2016-11-10

 

  昭君墓有不少,仅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就有呼和浩特市大黑河畔的昭君墓和达拉特旗黄河南岸的昭君坟。这两个地方我都去过,形制差不多,但一个是土丘,一个是石山。达拉特旗的昭君坟在该旗的昭君坟乡,与其相关的也有一些传说,比如它附近有一个叫白土卜子的地方,出白土,乡人用它来刷墙,据说就是因为昭君的粉钵掉在了此处才形成的。当然相比之下,似乎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名声更大,历史上多有记载。

  古有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据说分别是指西施、王嫱、貂蝉和杨玉环,而这四美之中,似乎只有王昭君最后成了正果。呼和浩特市有昭君文化节,有昭君文化研究会。关于昭君的书刊、影视作品也出了不少。虽然匈奴的影踪早已经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但王昭君却成了民族团结的象征。但历史上(即使近世)文人墨客表达更多的却是另一种情怀,他们关注更多的是人性的昭君,与政治的着眼大异其趣。

  黄裳先生有文记述其曾与汪曾祺先生探讨《昭君》剧本一事,黄先生认为,“和亲是汉家对北胡的政策,在政治的大层面上考虑是一回事;至于具体到王昭君个人,那还只能是被当作货物或筹码,牺牲、使用的被侮辱损害的对象。”黄先生说,杜甫的诗号称“诗史”,但他所作的《咏怀古迹》关注的却是昭君的个人命运,“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并未触及汉家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团结主题。

  黄先生引述了鲁迅先生在《阿金》中的话,鲁迅先生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黄先生说,鲁迅先生的话说得明明白白,“安汉”是因为当时执行了和亲政策,而不是因为昭君的功劳,这就将政治行动和个人作用分得清清楚楚。

  和亲作为策略,在中国历史悠久。我们关注最多的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和亲政策,其实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少数民族王朝之间,都有和亲策略。即使一代天骄如成吉思汗者,也多次采用过这样的和亲政策,后来的清王朝也是如此。从大局讲,这是一种政治战略需要。而对于个体而言,可能就有各种各样的际遇。

  在汉代,从高祖时期就开始了和亲策略。元帝时期只不过是这种战略的继续。但“楚臣去境,汉妾辞宫”(钱锺书语)显然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所以,当匈奴大单于遣使来向朝廷求婚,元帝下令择宫女之美者以赐匈奴时,就出现了宫女为了不做胡妇而自尽者。

  史载,王嫱非一般女子,她主动上书掖庭令,自请遣往匈奴。所以,她也更引发了文人墨客的悲悯之情。而对这种发乎情的自然行为,大可不必挞伐有加,认为是贬低了昭君的品质,危害了民族团结大义。那种昭君出塞只能是欢天喜地,不能是哭哭啼啼的悖逆人性的思维才是不健康的。传说昭君辞宫北行,也曾登高回望,并取琵琶奏出塞之曲,声调悲凉,闻者无不垂泪。文/史万森

【责任编辑:天亮】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