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嘉卜寺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      2016-11-10

 

  1907年6月10日,北京至巴黎汽车拉力赛在张库大道正式开赛。

 

  商道上的“小房子”。

 

  古张库商道上的茶叶驼队。

 

  张库大道经嘉卜寺示意简图。

  化德县地处乌兰察布市东北部,处于蒙冀两省区交界地带。考古发现的远古文明遗存证明,3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这里也曾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地方。战国时期,为防东胡入侵,燕国在此修筑南、北两段长城。化德县至今存有秦长城遗迹和金界壕遗址。元世祖忽必烈时在此设站。这里是张库古道的必经之地,有闻名遐迩的嘉卜寺尔驿站和邮局……悠悠岁月,几经沧桑,岁月虽将有些古老的痕迹抹平,却抹不掉人们对其历史的记忆。 ——编者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第2册“资本的流通过程”一章中记述:“俄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可能是1792年开始的……茶叶陆续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塞长城上的张家口(或口外)……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1282俄里到达恰克图。”马克思说的这条路便是古商道张库大道。

  张库大道是张家口通往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贸易之路。

  张库大道历史悠久。汉唐时这条道已有雏形。明朝在张家口一带设立“贡市”,后又设立“茶马互市”。张家口国际商贸的真正繁荣始于清朝。清顺治元年修筑大境门,为这条商业运输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条商道战时办军需,平时做贸易。

  当时,做买卖也叫“跑草地”,商人们来自各地,有皇封御赐的八大皇商“山西帮”,有“直隶帮”,有旗人组成的“京帮”,有小本经营的“本地帮”等。他们采购了绸缎、布匹、米面、纸张等,在春天时踏上漫漫商道。

  经过整个夏秋的行走奔波,在目的地与当地人交换回马、牛、羊、皮张、绒毛、药材等,或与俄国人交换回毛呢、毛毯、天鹅绒、银器等,直到秋冬季节才返回张家口。商人们把不同的经营理念和文化习俗带进张家口,形成了“口商”商帮。一些外国人也加入其中,使张库大道的商业活动呈现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

  在张库大道鼎盛时期,仅大境门外就有商家店铺过千家,除各帮商人外,还有英、德、美、日等国家在张家口设立的商行40余家。

  大境门是一座闻名遐迩的长城关隘,门楣上有察哈尔都统高维岳于1927年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大字。

  嘉卜寺,是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最古老的称呼。当地有关嘉卜寺有这样一种说法:“南山对北山,大井沟做分界,东西嘉卜寺在两边。”嘉卜寺历史悠久,元代在各交通线上都设置了“站赤”,元上都至哈喇和林站赤的一条东西驿路与后来的一条从大都到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驿路在嘉卜寺交汇。从1571年张家口设互市交易开始,嘉卜寺是张库大道的必经之地。清代北京至恰克图国际有线电报线路经嘉卜寺。1918年张库公路正式通车,嘉卜寺汽车站开办客货运营……

  ○我国自建第一条国际有线电报线路上的一个电报房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清廷与帝俄签订了“通邮协定”。1874年清廷正式允准设立电报电线之后,清朝与俄国对线路进行了长期勘测。1896年清政府令邮传部在库伦设立邮政局,并开始架设电报电线,这条线路基本依张库商道而建。1899年,建成自北京起,途经张家口、滂江、库伦等至恰克图全长2200公里的有线电报线路,同年全线接通并投入使用。这条线在恰克图与俄国的电报线路接通,并入欧亚国际电报线网。这是我国自建的第一条国际有线电报线路。该线途经嘉卜寺,并在嘉卜寺设有电报房(所),同时设立维护点,负责张家口至滂江的线路维护,传奇人物马仲其为工头,当地人称“马工头”。电报房(所)地址在今化德县长顺镇长顺街南十字路口西侧。

  ○张库商道一驿站

  从张家口出发至库伦并延伸到恰克图的张库商道,是一条兴盛了数百年的国际商道。它始于明,盛于清,衰于民国,被誉为“草原丝绸之路”“草原茶叶之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以及历史地位。

  据文献记载,张库商道以张家口为起点,呈扇形分出多条路线,其中具代表性有中路、东路和西路。西路经过大同、丰镇、凉城,绕行归化(今呼和浩特),过净州达库伦;中路,形成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元代。至清初,借助阿尔泰军台站道,经张北、尚义、商都、四子部落,通过吉斯洪果尔入库伦。东路,经兴和(张北)、康保、嘉卜寺、滂江等,进入漠北达库伦。商道在旅蒙商的脚下不断变更、合并,有的路段渐渐荒芜。嘉卜寺是张库大道一个重要节点,基于它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在嘉卜寺东南10多公里有一个面积颇大的民乐淖,其北边4公里也有一个淖,叫勿兰淖。这两个淖正好在大道沿线,水草丰美,建有车马大店,方便旅蒙商的车队歇脚。旺季这两个淖旁帐房连片,骆驼、牛马最多有上千头。而嘉卜寺借势发展了小商业、旅店、餐饮业等。

  ○1907年国际汽车拉力赛的重要站点

  1907年,法国巴黎马丁报社举办了北京至巴黎的汽车拉力赛,又叫“万国汽车环行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洲际汽车比赛。最初设计的路线是从中国东北进入西伯利亚。后来确定按张库商道“老倌车”的行车路线,经张家口,出大境门,过张北、嘉卜寺、滂江等,进入漠北,穿西伯利亚、乌拉尔,横跨波兰,直抵法国巴黎。共有意大利、法国等国家18种40余辆汽车参加了比赛,其中5辆车完成了全程赛。意大利斯波纳·伯吉斯王子驾爱车比其他对手提前3个多星期到达终点。嘉卜寺是这次国际汽车拉力赛线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

  ○张库公路上一个重要车站

  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北京政府计划开辟“张库大道”为公路。交通部在征求多方面意见后,确定“商办”实施。当时实业家景本白等牵头组成“大成汽车公司”。经过认真勘测,确定了公路线路,获得批准后于1917年下半年开始“平垫修补道路”,架设桥涵,同年11月,张家口至库伦公路全线贯通,这是我国最早的汽车运营公路。1918年4月12日张库公路正式通车。张库公路共设若干个车站,嘉卜寺是一个重要的车站。

  嘉卜寺自有汽车站后,嘉卜寺人口逐渐多了起来,除本地外,附近商都、康保的人也赶来嘉卜寺乘车。各种旅店、餐馆、商铺等也多了起来,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最初的车站在现长顺镇四道横街大马路南十字路口东侧。

  ○草原古驿道、商道上的一个连缀点

  张库公路从决定建设之日起开始“平垫修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修成,是基于它“基本依袭张库老倌车道设计。”就是说它除个别路段有改动外,绝大部分依原古道旧路。1907年的“北京至巴黎汽车拉力赛”,是在没有公路的情况下完全依张库旧道而进行的。张库大道在200多年的时间里逐步形成了一定规制,成了一条通往漠北的重要交通要道。有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张家口大境门外正沟、西沟一带“以布帛易马的贡市”。“贡市”即张库大道的正式起源。《河北省公路史志资料》载:“张库大道历史悠久,早在元代,便辟为驿路,明清两代又辟为官马大道,官马大道就是后来的张库大道。”著名历史学家李桂仁在其著作《明清时代我国北方的国际运输线——张库商道》中说:“这条商道作为贸易之途,大约在汉唐时代已经开始。出现茶的贸易,大约不晚于宋元时代。”1000年前或2000年前,中原既使已有通往漠北的商道,那也是非常稀疏凌乱的。草原上的路,多是牛马道,不会有规制也不会有深刻的痕迹,加上不时有战争,商贸时断时续,路也是时有时无。嘉卜寺是草原古驿道、商道上的一个连缀点。

  ○红色交通线上的一站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张库大道同时也成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条红色交通线。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经常由此输送革命战士赴苏联学习。1925年9月,冯玉祥派遣30名军官赴苏联学习,学员们乘坐一辆带篷的卡车,从张家口颠簸3天到达库伦,走的就是张库公路。大革命时期,张库大道担负起了中国共产党联系第三国际的重要交通任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就在这条线上设立了一些交通站,负责传递第三国际的文件,负责护送前往苏联及苏联归国的一些革命同志等。1928年6月,纪松龄、乌力吉敖喜尔同志取道“滂江——化德——张家口”的路径,辗转回到察哈尔地区,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31年9月,根据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决定,王若飞受命组建西北特委,他假扮旅蒙商,骑骆驼经此线路回国……在上个世纪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斗争年代,有不少爱国志士、革命同志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奔走在张库这条红色交通线上。嘉卜寺是这条红色交通线上的一个站点。

  嘉卜寺作为“张库商道” “张库公路”的重要一站,过去在中国内地连接漠北乃至欧洲的交通线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在,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中,化德仍将发挥其重要作用。(李鹏飞) (本栏目图片均为资料图)

【责任编辑:天亮】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