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内蒙古话剧:续写青春 不负韶华

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阿荣      2016-07-06

  1907年春,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演出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第三幕和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同年夏天,王钟声(春柳社早期成员)创办的春阳社在上海演出《黑奴吁天录》,这被认为是春柳派首次将西方戏剧从日本移植到中国。这一年,成为中国话剧史的开端之年。

  作为舶来品的话剧一开始并不叫“话剧”,而是被称为“新戏”“新剧”“文明戏”。1913年,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在上海推出10本连台戏《恶家庭》,创下当时文明戏的最高票房纪录。当时天津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鼓励学生演出“新剧”,并成立南开新剧团。他们坚持按照剧本排练,演出风格力求真实、自然,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剧团编演的《一元钱》《一念差》等受到观众的好评。20年代,田汉、洪深开始登上剧坛,田汉以自己的戏剧创作确立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历史价值,洪深则建立了现代导演制。欧阳予倩主办了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刊物《戏剧》,并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田汉、洪深、欧阳予倩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1928年4月,在纪念易卜生诞辰百年座谈会上,洪深提议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并认为“话剧的生命就是对话”。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有了被大家认可的正式中文名称。

  中国话剧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希望话剧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原创精品剧目。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回望中国话剧,那些人物,那些瞬间,虽已陈旧,却从未褪色。

  中国话剧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贴近现实生活,百年来原创佳作不断,各地剧院团也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演出风格。回归文本、回归舞台,内蒙古话剧人在冷静务实的反思中积蓄话剧的发展动力,创作了《惊蛰》《北梁人家》《尹湛纳希》《热土》《西风烈》等一批优秀原创作品。——编者

  虽受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话剧艺术仍以其与观众直接交流的优势,坚守着舞台阵地。内蒙古近年创作演出话剧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既有对现实的观照,又有对历史的思考。

  原创的舞台

  正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是本年度原创话剧的重头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各地主要院团近年的创作成绩。其中,我区优秀的原创话剧《北梁人家》《热土》在展演中受到热捧,其思想性、艺术性均达到较高水平。内蒙古话剧院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北梁人家》,以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改造为背景,讲述了在北梁棚改拆迁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这是一部以民生、民情折射时代变迁,在寻常生活中揭示人性真善美的诚意之品。“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是全剧的重心所在;赤峰市话剧团的原创剧目《热土》,取材于“鲁艺”在赤峰办学的史实,塑造了烽火草原鲁艺人的艺术形象。该剧融入了蒙古族独特的歌舞乐等元素,在探索话剧艺术民族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尹湛纳希》讲述清末蒙古族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成吉思汗第28代孙尹湛纳希的故事。

  取材真实事迹的话剧受到观众和业界的肯定。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旗委等联合创作的环保题材原创话剧《西风烈》近日在北京上演,取材于阿拉善盟政协原主席、优秀共产党员苏和及其爱人德力格治沙造林的真实事迹,抓住了生态环境保护这个热点话题;内蒙古话剧院创作的话剧《惊蛰》,取材于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包头市石拐矿区职工朱清章的真实事迹。该剧荣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项“金狮奖”;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创作的话剧《国家的孩子》,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初3000名南方孤儿在内蒙古草原受到蒙古族同胞悉心照顾的感人故事。

  严肃地讲述历史、塑造形象,体现出当下历史剧创作的某种趋向。我区近年创作了一些优秀的民族历史话剧,如呼伦贝尔民族歌舞剧院话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历史话剧《拓跋鲜卑》,是一部描述北魏王朝的祖先拓跋鲜卑人从大兴安岭森林南迁呼伦贝尔草原的历史话剧,该剧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创作的话剧《尹湛纳希》,讲述了清末蒙古族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尹湛纳希的人生经历,即他从青年时代立志弘扬民族精神,继承父亲遗志最终完成《青史演义》的故事。

  这些优秀的剧目体现了我区话剧的原创能力。据自治区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陈宏鹰介绍,近年来我区按照“规划一批、扶持一批、推出一批”的舞台艺术创作生产机制,加强对新创剧目的指导、论证修改及扶持,一批独具地方色彩的原创话剧脱颖而出。按照向社会力量征集优秀舞台文学剧本,重点抓原创剧目和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和演出,扶持原创的工作思路,从公益性演出补贴和舞台艺术创作经费中拿出80万元,通过政府采购向全社会征集购买优秀舞台文学剧本和剧目,目前已完成第一次项目开标,征集到全台剧本5个,小戏剧本5个。从新创剧目和新征集的剧目中,重点扶持了部分优秀剧目。

《北梁人家》讲述在包头市北梁棚改拆迁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惊蛰》取材于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包头市石拐矿区职工朱清章的真实事迹。

《你好,爱情》是内蒙古话剧院首部原创小剧场话剧。

《西风烈》取材于阿拉善盟政协原主席、优秀共产党员苏和治沙造林的真实事迹。  

      60余载的坚守

   谈到内蒙古话剧创作,具有63年历史的内蒙古话剧院最有“发言权”。几十年来,内蒙古话剧院坚守着原创话剧阵地,在舞台上续写着青春。

  1953年,内蒙古话剧团在呼和浩特市成立,前身为绥远省话剧团。1962年4月,内蒙古话剧团吸收合并了包头市文工团话剧团,正式迁驻包头市。

  话剧院的历史即演出的历史。60多年来,内蒙古话剧院创作演出大小剧目300多部。排演的代表剧目有《雷雨》《日出》《红岩》《霓虹灯下的哨兵》《焦裕禄》《雷锋》《蔡文姬》《高山下的花环》等等。话剧院先后创作了一批讴歌民族团结与进步的民族题材话剧,如《草原赞歌》《包钢人》《昨天的故事》《森吉德玛》等,在全国同行中引起关注。

  众所周知,话剧艺术曾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经过短暂的迷茫后,内蒙古话剧院开始新的拼搏,创作演出《拥抱太阳》《我爱309班》《安徒生童话剧》《红岩》等一系列适合学生观看的剧目。话剧院还创作了配合法制教育的《司法局长》,塑造本地区英雄模范人物的《公仆李如刚》,反映中俄边境生活的《红莓花又开》等。

  几年前,话剧热在二三线城市悄然兴起。但在包头市,春风却徐徐来迟。从纯粹商业角度看,内蒙古的演出市场与其他城市,尤其与北京、上海等戏剧市场发达的城市相比显然还很薄弱。2011年8月,内蒙古话剧院创作演出小剧场话剧《触不到的恋人》,首轮连续演出18场,大受观众欢迎。通过新鲜好看又接地气的小剧场话剧,培育了市场,把观众拉回剧场。之后,陆续推出《触不到的恋人2》《九月九的九儿》《你好,爱情》等小剧场话剧。包头由此形成了一股话剧热,很多热爱话剧的年轻人投入到话剧创作的行列中。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各地大大小小话剧院团及民营的小话剧组织已达十余家,观众自掏腰包买票走进剧场,民间蕴藏的需求渐渐释放出来。

《国家的孩子》中感人的一幕。

《小村总理》荣获全国话剧“金狮奖”的剧目奖、编剧奖和表演奖。

   路应该如何走?

  内蒙古各地原创话剧之路如何走?赤峰市可谓先行了一步。

  近3年来,赤峰市连续推出《小村总理》《太阳一定升起》《好人就在身边》《热土》《良心》《母亲》等7部原创话剧。这几部话剧弘扬了主旋律,反映了现实生活,继承了优秀文化传统。赤峰市成为近年全区乃至全国上演本土原创话剧最多的地级市,被演艺界的专家学者称为“促进话剧艺术创新发展的赤峰现象”。

  2011年前,赤峰市话剧创演是“荒芜”的,全市10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其中8个表演团体多年来都以演出民族歌舞为主,另外宁城县、敖汉旗的乌兰牧骑只保留着演出评剧的传统。为了切实解决赤峰文艺舞台“话剧缺失”的问题,赤峰市制定了“复兴赤峰戏剧,致力创新突破,丰富表演艺术,满足人民需求”的文艺发展规划,由此掀开赤峰戏剧创演的崭新一页。

  2012年,推出喀喇沁旗乌兰牧骑原创话剧《小村总理》,取材于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典型事迹,艺术化地再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感人故事。该剧参加了内蒙古第九届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展演,并在全区各盟市巡回演出86场,受到各地观众的广泛好评,荣获全国话剧“金狮奖”的剧目奖、编剧奖和表演奖。2014年,喀喇沁旗乌兰牧骑以我区9个道德模范人物为原型创作了两部微型系列话剧《好人就在身边》,再度荣获全国话剧“金狮奖”。2015年,推出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话剧《母亲》,在赤峰市12个旗县区巡演受到好评。

  2014年3月2日,赤峰市有史以来第一个话剧团成立,聘任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委员会首席主任、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宋国锋为团长。话剧团确立“以话剧创作为龙头,带动全市文艺创作的全面开展,促进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起初,本土原创话剧艺术,在赤峰是一张白纸,既没有原创的话剧作品,也没有合格的话剧演员。话剧团知难而进,组织创作团队进行“一剧之本”的精心策划、执笔创作、认真研讨和反复修改,聘请著名剧作家为赤峰的作者进行话剧创作的辅导。话剧团创作了以农民工创业成功为题材的大型话剧《太阳一定升起》,并在全区巡演。倾力创作的话剧《热土》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列为2015年度舞台剧精品创作扶持项目。

  赤峰的本土原创话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追求话剧艺术地方化和民族化。作为地级市特别是旗县级的小型文艺团体能够创演话剧且取得优异成果,对于促进话剧艺术的普及、创新和繁荣发展,会起到示范性的推动作用。

  一位戏剧专家指出,剧作是戏剧的根骨和生命,其优劣直接影响到整部作品的价值与力量。近年来,尽管我区涌现一些优秀的原创话剧,但编剧队伍仍有老化、断层、萎缩的现象。有些剧作在创作中越来越被忽视。一些话剧以舞美夺人眼球,淹没了戏剧本身应有的文学性。原创话剧之路还很漫长和艰难,只有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关注社会、群众,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话剧才能生存和发展。

  回眸历史,那些为中国话剧引以为傲的剧目,无不闪耀着思想的锋芒、心灵的真实、批评的锐气、创新的激情,这正是今天创作者需用信念坚守的品质。如何潜心于生活打磨剧本,让现实题材创作真正脚踏实地,成为有灵魂、有情怀、有力度的诚意表达,是未来一段时间话剧人需认真探讨的课题。

【责任编辑:天亮】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