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孟姜女与包头的恩怨情仇

来源:北疆风韵 作者:常胜      2016-10-20

    古代战争频发,劳役繁重;征夫离妇,千古之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成为与《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齐名的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悲剧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史称始皇。七年后,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将匈奴逐至阴山以北,不但夺取河南地(今鄂尔多斯高原西北),并渡河占据北假地,北假即今之狼山、色尔腾山和明安川一带,跨越了原来的北部防线赵长城。为阻止匈奴骑兵南下,又在北假之北另修一道长城作为第一道防线。始皇又命蒙恬增调数十万民夫、士卒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七月里来秋风吹,孟姜烈女送寒衣。哭崩长城八百里,不见万郎来穿衣”。据说这个故事起初是流传在山东的,后来又传到西北、东北、华北、华中、西南,最后落脚在江南。于是各个地方的人都说孟姜女是他们那里的人;尽管故事的说法千姿百态,版本不一。不过故事都是说孟姜女千里迢迢,到长城边上给丈夫送寒衣。当她得知丈夫死了,又被埋在长城底下时,她在长城边号啕大哭。结果,一段长城被哭倒了。秦始皇大怒,抓起了孟姜女,见姜女美丽,便想纳为妃子。姜女假意许之,让始皇厚葬万喜良后才答应,结果葬万喜良后,孟姜女投海而死。人们在其投海处修建了姜女庙(今河北山海关),庙后一巨石还刻有“望夫石”三个大字,相传为孟姜女望夫之处,巨石上的小坑为姜女望夫所踏足迹。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历代多有记载,但最权威的要算敦煌遗书残片的记载。孟姜女、万喜良应属旧秦地之人(今陕甘一带),万喜良服劳役修筑的长城大约是公元前214年,秦在阴山山脉一线,新筑长城时期。《史记.秦始皇本记》载:“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阴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秦始皇为快速打击匈奴人,又于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监修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即南从咸阳林光宫(今淳化县凉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河湾村),穿越14个县,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60米,最窄处20米的秦直道。秦始皇这二大工程,耗费民力无数,令天下百姓怨声载道,这也是姜女哭长城这段民间传说产生的根源所在。据传说分析,万喜良参修的石质长城,就是蒙恬沿阴山山脉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一线东去伸入草原腹地的这段长城。具体地讲,大概是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境内色尔腾山上长达85公里的那段石砌长城。

  从残存的遗迹看,这段长城,就地取材,由山间富含铁质的板岩垒砌而成,长城周边尚有取石遗留下的痕迹。此处长城居阴山巅峰之处,自古由漠北而来的冷气流在此交汇;塞外的苦寒气候,令修长城的民夫、士卒苦不堪言;繁重的劳役,再加寒凉的气候,苦役们死伤者不计其数。把死者埋压在长城墙下的事,估计确有发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尽管秦严刑峻法,但民夫、士卒肯定也有对策。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一段,估计与阴山上的强风暴气流有关,也与民夫士卒应付心态所砌长城的质量不高有关。或许苦役们同情姜女、万喜良的遭遇,暗中推动长城。幸许姜女放声呼号、痛哭之时,恰有一股强气流在山谷中回旋而来,裹挟着孟姜女的悲声袭向了阻碍气流的城脆脆,一段砌筑质量不高的长城便轰然而塌。督建长城的官员,为推卸责任,便宣扬出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奇事。民夫、士卒惧秦峻法,也加以附会,这才有了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奇。

  秦始皇亦心知肚明,为了平息民怨,也默许了这一传闻。后人为了鞭挞秦之暴政,又附会出秦始皇要纳姜女为妃,姜女投河自尽的事故;甚至还构建了姜女庙、望夫石之类的历史传说遗迹,强化这一普通百姓不畏权贵的故事。且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之残存弟子对之自是深恶痛疾;好事者抓此机会加以演绎,便形成了姜女哭长城的凄美传奇故事;顺便把秦始皇也钉在了耻辱柱上,千百年来让人唾骂。

  姜女哭长城故事的真伪,让今天的我们再一次感受了爱的力量及民意不可违的历史教训。再坚固的城防,也挡不住历史的脚步;人心齐泰山移,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责任编辑:彩虹】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