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戈壁滩上“探宝人”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      2018-12-18

  前不久,由著名矿床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主编的《中国矿产地质志》正式出版。在这部权威专业书籍中,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石墨矿章节出自一位名叫郑永涛的年轻人。他是一名基层找矿工作者,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共产党员。

  郑永涛原本学的并不是找矿专业,而是地理信息系统。但他发自内心地热爱勘探,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找到宝藏的幸福感,对他来说是最美妙的。大学时,他就利用假期与老师开展野外勘探。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内蒙古地勘八院,从技术员逐步成长为能独立主持开展工作的项目负责人。

  广袤的沙漠戈壁滩上,留下了他四处奔波的足迹。同事们都说他能吃苦,不仅在野外勘探连续数月战酷暑、斗风沙,还能为编写矿权报告持续奋战,每天只睡一小会儿。

  2015年 12月初,一条在阿拉善左旗查汗木胡鲁石墨矿区发现超大型石墨矿的消息一经发布,就震惊了世界。这处超大型可露天开采的晶质大鳞片石墨矿矿石资源量达12893.1万吨,平均品位5.45%,矿物量702.91万吨,为我国近年来发现的特大型石墨矿床。并且,全矿区石墨片度在1 毫米以上的占50%左右。据权威资料显示,如此片度的大鳞片石墨储量,目前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如此宝贵的大矿,就是郑永涛带领探矿小分队勘查出来的。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全国矿区调查时,就曾发现阿左旗有石墨矿。然而,40多年过去了,几经勘查,都得出“该矿只是一个矿点,储量小、品质差,无开发意义”的结论。

  2014年,刚一接下这个任务,郑永涛带着探矿小分队在荒漠中奔波了1天,才找到了资料中标注的唯一坐标点,可那里只有沙漠。回到驻地后,郑永涛思来想去,第二天又一个人来到戈壁。他用了大半天时间,终于在距离坐标南10公里处找到了资料里记载的那处矿点,而这所谓的矿点,只是沙土中露出了几块并不显眼的石头。凭经验,郑永涛断定这里有发现中小型石墨矿的潜力,连夜赶回院里汇报。2014年5月17日,“阿拉善左旗查汗木胡鲁石墨矿区勘查项目”正式启动。

  这个勘查区面积达11.42平方公里的矿区,按照正常“找矿-普查-详查-勘探”4个阶段的勘探程序,需要7 年完成,而合作方要求必须在当年8 月中旬之前完成普查工作。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郑永涛带领全体技术人员冒着酷暑,每天日出之前出队,日落之后才收队。项目在2014年7月31日终于顺利开钻,第一孔竟然幸运地打到了120米厚的工业石墨矿体上。见矿那一刻,项目部的全体成员喜极而泣。这一项目获得了2015年度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

  发现有矿后,在哪个位置打第一孔,郑永涛与合作方技术人员发生了激烈争执。在地质勘查中,第一孔打在哪里很关键,它直接影响后续孔位的布置。对方坚持按照物探时发现的矿床东倾朝东打孔,但郑永涛根据地质产状,并结合物探情况,认为应该朝西倾打孔。在他的强烈坚持下,最后,第一孔朝西倾打孔。事实证明,他是对的。目前,该处矿山已经在开发建设中,预计在2019年 5月,年产8万吨的石墨精粉项目将投产。

  郑永涛的创新思维随处可见。2014年 8月,在勘探区最后一个普查孔施工过程中,工区上游突发洪水,卷走了钻机和水泵。别人看到了勘探的恶劣环境,但他却从洪灾里看到了机遇。因为矿区地处荒漠,严重缺水,钻机用水都要到10多公里外的牧民家买,每车水费超过100元。为了让洪水变害为利,郑永涛带领技术员将洪水改道,使之流入工区蓄水池中,解决了用水难题,为集体省下20多万元的买水钱。

  由于突出的表现,郑永涛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和奖励。2016年,他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同年,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在北京揭晓,郑永涛荣获银锤奖;2018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全国代表……

  2016年9月,他所带领的项目组被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命名为“郑永涛劳模创新工作室”。近年来,工作室完成了阿拉善左旗查汗木胡鲁矿区晶质石墨矿勘探项目和额济纳旗孟龙山地区金铜多金属矿集中勘查项目等10余个项目;并且,还完成了2 个项目科技成果登记以及1项实用型发明专利。

  原文链接: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8/12/17/012620999.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