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自治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改革开放40周年工业经济发展成就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      2018-12-13

  12月12日,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由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李仲开作主题发布,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和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是工业总量不断扩大。工业增加值1978年不到22亿元,1991年突破百亿、2004年突破千亿,到2017年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长12.9%。特别是在2002年-2009年的8年间,除2002、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国排名第二外,其余6年增速全国第一。二是经济贡献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态势,1978年为37.6%,2006年突破40%,之后一直保持在40%以上。2017年,全区工业税收完成1253.4亿元,增长40.5%,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56.4%。三是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从产能看, 2017年全区煤炭产能13.3亿吨,全国第一;电力装机容量1.18亿千瓦,全国第二;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有色金属、铁合金等产能均居全国前列。从产量看,与1978年相比,原煤增长40.3倍、发电量增长116.4倍、粗钢增长19倍、钢材增长54.2倍、水泥增长32.1倍、平板玻璃增长83.5倍、化肥增长29倍,智能电视、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组件、化学药、生物制剂等产品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四是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2017年,原煤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5.7%、电石达到36%、铁合金达到21%、PVC达到24%、多晶硅达到29%、单晶硅达到33%、铝材达到25%。

  ——转型发展成效明显。一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017年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75%,非煤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43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90%左右。煤炭加工转化率达到37%、电解铝达到82%、电石达到79%、甲醇达到83%、农畜产品达到62%、稀土达到80%。二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2017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高于工业平均增速4.6个百分点。稀土化合物、多晶硅、单晶硅等产能、风电装机容量、玉米发酵量、云计算装机能力处于全国前列,风力发电量全国第一,太阳能发电量全国第二,稀土钢、高速钢轨系列产品走出国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达到585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60户,科技企业孵化器46个,众创空间223个,高新技术企业532户。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千万吨级以上现代化煤矿比重达到37%;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国际领先。四是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42.9%和31.9%,工业降耗对全区GDP能耗下降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全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达到89家。五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2017年,全区工业主要行业信息化应用率达到91.5%,新增“两化融合”对标企业850户,累计达到1931户,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达到57户。实施“万户企业登云”行动,全区登云企业达到4354户。

  ——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从企业数量看,1978年全区工业企业7272户,1981年突破1万户,1991年突破10万户,2017达到30万户,是1978年的413倍。从企业规模上看,1980年全区仅有大中型工业企业80户,到2017年达到572户,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57%、利润占比达到60%,成为工业发展的“稳定器”。全区中小企业总数达到37.5万户,创造了65%的发明专利、75%的新技术和80%的新产品,提供了79%的新增就业岗位,成为工业发展的“活力源”。从所有制结构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其他类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9.9%。

  ——产业布局逐步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支持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率先发展,打造优势产业核心区。呼和浩特成为全球重要的硅材料产业基地、包头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化煤电基地,鄂尔多斯和包头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通辽成为我国“煤-电-铝-铝后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赤峰正在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铜冶炼加工基地,乌兰察布正在打造我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巴彦淖尔成为全球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乌海及周边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生产加工基地,阿拉善建成世界最大的金属钠和靛蓝生产基地。2017年全区工业园区达到112个,实现产值1.12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8.2%,产值超500亿的园区4个、超百亿的32个,实现税收723亿元,占工业税收的57.7%,工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

  回顾过去,内蒙古工业发展硕果累累、成就辉煌。展望未来,我们将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努力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开启内蒙古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发布会期间,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领导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我区在推动中小企业政策、工作、融资、公共服务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庞禹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中小企业实现了由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到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规模效益稳步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区实有市场主体186.04万户、增长6.5%,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74户。企业总数37.53万户、增长14.7%,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15户。我区中小企业贡献了63%的全区生产总值、52.6%的固定资产投资、68%的税收、76%的进出口总额、79%的新增就业岗位、97%的市场主体。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基本建立了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实施了中小企业重大政策落实部门责任分解、承诺报告制度、多部门联合督查、第三方调查、盟市中小企业工作考核制度,初步构建了横向多部门协同,纵向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三级联动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落实体系。财税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税费减免力度持续加大,累计减轻企业负担1265.9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区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60%以上,创造了全区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全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04家,入驻企业8391户,营业收入637亿元、增长5%,实现就业24万人、增加1.5万人。

  融资服务持续加强。2013年会同财政厅设立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引导资金,风险保证金池到位资金21亿元。目前,累计放贷93.30亿元,惠及1680多户中小企业。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了“1+14+10”的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认定培育了198家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16年在省级层面率先开展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电子服务券工作,连续3年累计为1895家企业、2148个项目发放补贴资金1800万元。

  记者:农畜产品加工业是我区传统优势产业,请问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荆玉林: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形成以乳肉绒、粮油糖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2017年农畜产品加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10.3%,成为自治区工业的重要支柱。

  到2017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52家,吸纳就业约21万人。2017年农畜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3115亿元、税收88亿元、出口创汇11亿美元。全区名优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234家、产品品种787个,72个农畜产品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占全区驰名商标的70%以上。

  乳制品加工业。生鲜乳年处理能力由1978年的不足20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900万吨,乳制品产量由3000吨增加到263万吨,居全国第二。伊利集团、蒙牛集团发展迅猛,在世界乳业中排名第八、第十,正在向双千亿级国际化乳业集团的目标迈进。

  肉类加工业。由单纯的加工销售胴体肉为主,向多部位分割、精细加工、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服务型消费终端转型,肉制品产量由1978年的21万吨增到268万吨。涌现出以锡盟大庄园、呼市蒙羊牧业、巴彦淖尔美羊羊、通辽科尔沁牛业为代表的一批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

  羊绒加工业。采用全球最先进的新型纺纱、印染和自动化编织设备,羊绒衫及羊绒制品正在向多元化、系列化、高端个性定制及服饰与文化融合方向发展,向高支精纺、轻薄型四季服装转变。目前羊绒衫生产能力2000万件,2017年全区羊绒衫产量1335万件,鄂尔多斯、鹿王、东黎、维信成为世界产销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的行业领军企业。

  玉米加工业。产能达到1200万吨,居全国第一,形成了以味精、黄原胶、淀粉、酒精、原料药、兽药等为主要产品的玉米发酵深加工产业体系。2017年,呼和浩特阜丰、呼伦贝尔阜丰、梅花、伊品四家企业味精产能达到180万吨、产量155万吨,均居全国第一。

  甜菜制糖业。2017年—2018年制糖期,全区食糖产量48.2万吨,增长9%,占全国甜菜糖总产量的41.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企业效益在国内制糖行业位居前列,制糖机械化程度达到70%。

  记者:请问改革开放40年来,冶金、化工等原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德:改革开放前,我区原材料工业的产业层次较低。经过40年的发展,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产业结构、能耗环保水平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目前,铁合金、电石、甲醇、稀土、PVC等产能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2017年冶金、化工占全区工业比重分别达到17.3%、15%、增加值增速6.4%、10.6%。二是先进产能比重大幅提升。电解铝400千安预焙阳极电解槽比重达到55%以上;尿素单套规模50万吨以上产能比重达到9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电石12500KVA以下矿热炉全部淘汰,25000KVA以上密闭矿热炉比重达到81%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铁合金6300KVA及以下矿热炉全部淘汰,25000KVA以上密闭矿热炉比重达到41%以上。三是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目前电解铝液交流电耗、电石、铁合金综合能耗下降到13300千瓦时/吨、1.04吨标煤/吨、1.82吨标煤/吨,领先全国先进标准1、1.2、0.5个百分点。培育形成“煤-化”、“煤-电-铝-铝后加工”、“电石-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煤-电-冶”等循环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区现有138户新材料企业,预计全年完成工业产值420亿元。二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区目前拥有内蒙古石墨产业发展联盟、包头市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蒙古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新材料创新平台,内蒙古石墨烯材料研究院、包头市稀土研究院、中国兵器第五二研究所等一批新材料科研机构。三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了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呼和浩特市光伏产业园、乌兰察布市石墨产业基地和氟化工产业园等多个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入住企业112户、从业人员3.2万人。

  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工业领域信息化及电子政务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

  牟钟伟:改革开放40年来,自治区电信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大力实施“宽带内蒙古”战略,截至2017年底全区网络出区带宽达到18.97Tbps,全区互联网用户总普及率达98.89%。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为58%,其中光纤入户用户占总宽带用户比率为86%,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为86%。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成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持续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3年来全社会下载速率累计提升2.5倍,资费累计下降56%。积极开展电信普遍服务,为全区6637个行政村通光纤宽带,其中包括3103个贫困村。自治区行政村通宽带比例已达到98%,提前完成了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率的目标。

  二是两化融合深入推进。截至2017年,全区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01户,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57户,全国排名第15位,其中完成贯标任务的企业17户。同时,我们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建成包头网络协同制造平台,2017年发布协同订单1595笔,实现有效交易307笔、1.3亿元,平台荣获2017年中国双创好项目信息技术奖。

  三是积极推进全区电子政务外网集约化建设。全区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已实现四级纵横贯通,14个盟市(含2个计划单列市)、107个旗县(市、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全部接入电子政务外网,接入率达到100%;乡镇(街道、苏木)电子政务外网接入率约70%。全区电子政务外网共接入政务部门8841个,排名位居全国前列。今年年底前完成自治区、盟市两级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和部门“网络通”,并接入国家平台,实现国家要求的三级共享交换平台“网络通”“数据通”“应用通”。

  原文链接: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8/12/13/012618257.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