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诗经》画卷 感受千年诗意

来源:成都日报   2019/07/11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有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这一期《苗地》,我们一起跟随《诗经》的脚步,从古老的诗意中感受两千五百多年前人们的悲喜与感怀……   《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从《诗经》到音乐剧有多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07/1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家喻户晓的《诗经·采薇》,日前被改编成音乐剧搬上舞台,在今年的第十九届“相约北京”艺术节上演出后,引发海内外关注。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揭开其“变质”秘密。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首部《诗经》题材音乐剧《诗经·采薇》的演出...

古诗古画说消夏

来源:北京晚报   2019/07/10

《槐荫消夏图》故宫博物院藏   夏天烈日炎炎,如果能有一片遮天蔽日的树荫,那便是乘凉的好去处。事实上,在古代,这是大多数人的消夏方式。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魏收,夏天坐在板凳上,躲在树荫下读书,随着日光的移动,树荫自然也随之移动,魏收也就跟着树荫移动读书,由于精力集中,竟忘记了溽...

菜根谭

来源:豆瓣读书   2019/07/08

内容简介 《国文珍品文库:菜根谭》中充满了思辨,充满了经邦治国的谋略,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国文珍品文库:菜根谭》中,儒释道融为一体,心学与禅学是其核心。它不是洪应明一人的智慧,也涵盖了洪应明视力所及的前人妙语。它展示的不...

从词语掌故看古代风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07/05

许 晖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时移世易。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风俗,有些遗留,有些消失,也有些发生了改变。   假设现在遇到朋友,对方打招呼:“无它乎?”我们肯定莫名其妙。   “无它”也写作“无他”,现代汉语意为“没有...

款识千秋:刘贺墓中青铜器上的铭文鉴赏

来源:光明网   2019/04/09

   中国古代重要的青铜器上往往铭刻文字,被后人称为金文、钟鼎文、籀zhòu,音骤篆文等。这种铭文的历史传统从商周一直延续到秦汉以后。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汉代的青铜器已经从以祭祀为主的礼器,转变为以日常生活为主的实用器,其上的铭文从形式、内容到语言、文字,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近期发...

龚自珍《己亥杂诗》赏析

来源:北方新报   2019/01/31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179~1841)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38岁考取进士,前后在内阁中书做了20年无关紧要的下级官吏。由于敢于揭露时弊,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于是决计...

蒋子龙让人“安逸”

来源:北京晚报   2019/01/30

  “生态文学”《厚道》   情趣兼备,赏心悦目   我喜欢人间本来的样子——这是我看蒋子龙的《厚道》之后得到的一个感受。   《厚道》是一本“生态文学”作品,其实是一本散文集,之所以定义为“生态文学”,应该是因为这里面写的都是各地的自然美景和乡风民俗,一方面是在展示自然生态之美,另一方面还在...

话说“天下三大行书”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1/29

  书法碑帖成千上万浩如烟海,若论碑帖的“知名度”,差不多就该数这“天下三大行书”了: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我纳闷的是,在历代浩如烟海的行书杰作中是怎样选定这三件的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   细细想来,在历史长河里,这三件作品被集体无意识地选择并推扬到如此高...

读点校本《毛诗传笺》感言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9/01/28

  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当初就直接称为《诗》,据说是由孔夫子亲自删定编辑而成的。孔子教学生几门功课,即以《诗》打头,他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又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由此都可见他对这部自编教材的重视。   秦火以后其他典籍散佚严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