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正文

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

来源:历史网 作者:      2016-08-01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七月中旬,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便开始了筹措政权的建设。

  修筑城池,初设权力机构。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在呼兰哈达东南三道河平岗土垒方里,“筑城三层,起建楼台”,修葺“汗王殿”。俗称此城费阿拉(旧老城)。同年六月,定国政,草拟法令,制定管理措施。“凡作乱、盗窃、欺诈,悉行严禁”。费阿拉城是一座既无雉堞、射台,又无隔台、壕子的简陋小城。居此十六年,已经不能适应建州部的发展。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将都城迁到赫图阿拉,在苏子河与嘉哈河汇合处的东岸,“因山为城,垒土为郭”。城高7丈,杂筑土石,或用木植横筑。有内外两城,努尔哈赤及其亲贵居住内城,八旗兵扎营外城。奴隶、奴仆则居城内,铁匠等工匠分居各城门外。此城俗称老城。它是建州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努尔哈赤进攻辽沈地区的牢固基地。

  由于统一战争的发展,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归附的人口日益增多。设置官吏,管理政务,便提到日程上来。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设立理政听讼大臣5人,扎尔固齐10人,佐理国事。“每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并规定,凡判断民人讼狱,先经扎尔固齐(都堂)审问,后入告五大臣,五大臣复审,报告诸贝勒,众议奏明,由努尔哈赤裁决。此外,还有分管庶务的官吏,如掌管仓库的拨什库,管理文书的巴克什,后一般称为笔帖式。为了选拔人才,充实权力机构,努尔哈赤还定下选取官吏的标准:“不要看出身,要看心术正,大才能的任用。不要看门第,要看德才,充任大臣。”由此可见,努尔哈赤的政权建置已初见端倪。

骑马石刻

  创制满文,一统文字。女真族原有自己的大小女真文字。明中期,女真文逐渐衰落不用。努尔哈赤时,与蒙古文移往来,必习蒙古文,译蒙古语。同时又受汉族文化影响,凡属书翰,“用蒙古字以代言者,十之六七;用汉字代言者,十之三四”。女真族的逐步统一,单凭蒙古文字和汉字与周边民族交往,没有自己的文字,努尔哈赤已深感不利于本民族的发展和对外交往,于是,下令创制本民族文字——满文。

满文圣旨

  万历二十七年 (1599年),努尔哈赤命巴克什(汉意为博士)额尔德尼和噶盖借助蒙古文字编造国语。二人面有难色。努尔哈赤说:“汉人念汉字,学与不学者皆知;蒙古人之念蒙古字,学与不学亦皆知。我国之言与蒙古之字,则不习蒙古语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国言语编字为难?”并释例启发:“写阿字下合一个妈字,此非‘阿妈’(父也)乎?厄字下合一脉字,此非‘厄脉’(母也)乎?吾意决矣,尔等试写可也。”噶盖缘事伏法。额尔德尼遵循努尔哈赤指授,参照蒙古字母,根据满族语音,创制满文,即“无圈点”满文,或称“老满文”。然而,老满文仍未克服与蒙古文语音假借和字母混用的弊病,人名、地名易出差错,使用不便。崇祯五年(天聪六年,1632年),达海受皇太极之命,改造老满文,在原有12字头上“酌加圈点”,又增添了拼写汉语等语音的10个特殊字母。这样,满文音义明晓,不易错乱。改造后的满文叫“有圈点”满文,也称新满文。满文的创制与使用有力地巩固了新聚合的满族共同体。也是满族社会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整顿社会组织,确立八旗制度。统一女真大部分后,努尔哈赤开始整顿女真社会组织。早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他曾对生产和军事组织的牛录进行了调整,参酌金代的猛安谋克制度,将部众每300人立一牛录额真管属,先建黄、白、红、蓝四旗。因队伍不断地扩大,牛录人数增加,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进一步整顿社会组织,将众“乃析为八”。即把原有四旗扩展到八旗,添置的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则镶白边。并将八旗作为制度确立下来,规定: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固山额真一人,副职梅勒额真二人。每旗兵力7500人。八旗制度是满洲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其尊者,无事则为公卿,有事则为将帅”。 “其卑者,时而耕于野,时而蒐于郊”。努尔哈赤是满族的总头目,也是八旗的最高统帅。八旗的领属皆由他和子孙分任。努尔哈赤领正黄、镶黄二旗,如中军制,设精锐卫队巴牙喇兵五千余骑,加强王权。另外六旗,其次子代善领正红、镶红二旗,五子莽古尔泰领镶蓝旗,侄儿阿敏领正蓝旗,八子皇太极领镶白旗,长孙杜度领正白旗。尽管八旗多次易主,但诸旗权始终控制在努尔哈赤及其子弟手中。努尔哈赤将统领八旗的子侄称为“八和硕贝勒”,凡有军国大事,努尔哈赤下令八和硕贝勒,通过总理旗务的固山额真 (后称都统),再经甲喇额真(后称参领),直达所属牛录。牛录额真(后称佐领)下设副职代子2人,章京4人,村领催4人。4名章京分领300男子编的塔坦 (村寨),无论做何事,去何处,4塔坦人按班轮值,同工、同差、同行走。这就是八旗自上而下的较严密的组织系统。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将满族人都编织在八旗之中。八旗制度的完善为努尔哈赤建国作好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努尔哈赤势力的扩张,引起了明政府的关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明廷终止了建州朝贡。次年,又关闭了马市,对建州实行经济封锁。明朝这样做非但没有使努尔哈赤就范,相反,却加速了他们政权的建立。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1616年2月17日),58岁的努尔哈赤宣布“大金”(史称后金)政权成立,登极称汗,年号“天命”,以赫图阿拉为都城,后称兴京。这一天,诸贝勒率群臣跪拜朝贺,上尊号“抚育诸国英明汗”。从此,努尔哈赤摆脱了与明政府二百余年的隶属关系,开始了同明朝分庭抗礼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自由人】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