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是李清照16岁时写下的一首千古名作,当时此首词轰动全京城。其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被历代人所称赞!
根据《尧山堂外纪》记载,“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其实古代不乏神童,例如骆宾王在七岁的时候便写下了《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北宋的黄庭坚也是在七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很有哲理的《牧童》,一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警醒无数人;还有唐朝武皇时期,也出了一个女神童,写了一首《送兄》,“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就收录在《全唐诗》中。
虽然他们的年龄都比李清照写《如梦令》时要小得多,但是在作品的质量是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作其实并不多,只有四五十首,却不乏神作,甚至有人说她的词“无一首不工”,是“词家一大宗矣”。
而这首《如梦令》就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篇,短短33字,却惊艳了世人900多年。
《如梦令》是五代十国后唐的开国皇帝所创的词调,原名“忆仙姿”,但是后人嫌其不文雅,便取词中的“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改为“如梦令”。
后来也有很多词人写过如梦令,但是最经典的两首都是出自李清照笔下。
一首是晚年追忆少年生活所写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另一首便是这首16岁所作的不朽名篇。
这首词通过她宿醉醒来后对花的询问,流露出了惜花伤春之情,引起后世无数人的高度评价。
周汝昌先生甚至称其为“奇迹”,短短6句,好似一幅图画,还有对话,这是现代的电影艺术的条件才能胜任的一种“镜头”表现手法。
全词从回忆昨夜写起,开头两句就写了两个内容:一是风雨,二是饮酒。
昨夜的雨淅淅沥沥,并不是很大,可是风却十分猛烈,刮了一整夜。
而词人呢,因为喝醉了,一夜好眠,清晨醒来时,仍有残酒未消。
她为何会喝得酩酊大醉呢?词人没有明说,但是从“风雨”还有后文来看,应该是因为风雨而产生了淡淡的忧愁。
接着的两句道委婉地道出了她的惜花之情。
她早就预料到,风雨过后,园中定然是落红满地,所以才会借酒消愁。
她不忍亲见那满地的狼藉,故而便向卷帘的侍女“外面到底如何了?”
而侍女答道:“海棠花依然和昨夜一样”。
这里的“试问”二字将词人那种不忍亲见落花又忍不住一探究竟的矛盾心理写到了极致,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问,实际饱含了词人惜花的殷殷情意。
最后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堪称神来之笔,历来为人所赞赏。
这几句好似反诘,又像是自言自语,“傻丫头啊,你知道吗?现在应该是绿芽繁茂,红花凋零才是呀!”
这里的“绿”代表的是叶,“红”代表的是花,风雨过后,绿叶因为雨水的滋润,而变得繁盛肥大,而花朵却随着狂风零落成泥。
“绿肥红瘦”这四字为我们呈现了遭风雨洗劫后暮春之景,看似平平淡淡的四句,却暗含无限的情韵,词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可见一斑。
全词从昨夜的回忆一直写到清晨的问答,既写出了时间的推进,又着力刻画了作者的心理变化。
虽然只有33字,但是却惊艳了世人900多年。
后来她因为“绿肥红瘦”而被称为“李三瘦”,另外两句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和“新来瘦,非干病酒”,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不世名句,“千古第一才女”之名果然名不虚传。
【责任编辑: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