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正文

王建《新嫁娘》赏析

来源: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作者:李淑章      2019-09-25


  王建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一.作者简介

  王建(768年~835年):唐朝诗人,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曾考中进士,做过秘书丞、光州刺史等职。他的诗词很有特色,与张籍齐名。


  二.部分词语注释:

  1.谙:谙,熟悉。

  2.姑:这里指婆婆。

  3.遣:派,也可理解为“让”的意思。

  4.小姑:丈夫的妹妹。


  三.欣赏这首诗。

  这首诗是王建所写《新嫁娘》3首中的第三首。为了读者多了解一些信息,这里就顺便略微说说第一首与第二首。


  第一首是:“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意思是说,结婚第一天,夫家的邻居们就挤在新房之中,新娘羞涩地端坐在一层一层的被褥上。等到新郎要进来时,他们就堵在门口,向新郎索要钱财:不给你就别想进来。第二首是:“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遣郎铺簟(diàn)席,相并拜亲情。”意思是说,结婚第二天,伴娘之类的人在两边用彩色的幛幔遮掩着新嫁娘慢慢前行,而新郎则要铺好竹席,两个人一同拜见父母与其他长辈。


  我们要讲的这首诗是写新嫁娘第三天第一次下厨做饭时的情景。你看,这个新嫁娘多么聪明:为了适合婆婆的口味,先让小姑子尝尝。诗人写这首诗自有其特定的寓意,而不同的读者也自有“见仁见智”之体会,所以,不必评说谁是谁非。


  1.朱庆余的《闺意上张水部》与王建的《新嫁娘》。

  朱庆余写过一首《闺意上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的诗,其诗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据说,此诗是朱庆余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唐代士子在考试之前,往往要把自己的诗呈给名人指点,而朱庆余请教的名人便是张籍。“张水部”就是指张籍,因为他曾担任水部员外郎之职务,故称“张水部”。朱庆余生卒年代不详,但此诗是呈给张籍的,而张籍所生活的年代,几乎与王建相同。所以,王建的《新嫁娘》比之朱庆余之诗,可能在前。


  王建写的是新嫁娘第三天的事,而朱庆余写的却是婚后第二天的事。第二天是第一次见公婆,新嫁娘在意的首先是自己的装束与打扮能否能使公婆满意,所以,要请教“夫婿”;而第三天则要下厨房给全家人做饭了,那就得先讨好婆婆,只要婆婆满意了,即使公公有点意见也问题不大,所以,新嫁娘先要了解了解婆婆的口味。


  这两位诗人都写了新嫁娘的诗,都写得非常好,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就现在我能搜集到的资料而言,还不能肯定王、朱所写的这两首诗哪首在前哪首在后,更不知他们是否读过对方的诗。如果王建的诗在前,而且朱庆余又读过王建的诗,那么,朱庆余是不是避开写新嫁娘第三天的事,有意写第二天新嫁娘拜公婆前的生动细节呢?倘若真的如此,那我就更佩服朱庆余想象的奇特,更佩服其构思与用语之巧妙了。因为王建所写《新嫁娘》第二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不能与朱庆余的《闺意上张水部》相比。由于我们现在讲的是王建的诗,所以,对朱庆余诗的评论,就只写这几句。


  2.试讲讲这首《新嫁娘》的写作艺术。

  (1)明白如话,有浓浓的亲切感。

  全诗共4句,不必说唐代人,就是现代人读起来,不作任何解释,这首诗在写什么,也一目了然。当然,其中“姑食性”的“姑”需要说一下。至于“羹”(带有浓汁的肉)即使不讲,读者看到“羹汤”二字,也会马上想到那是指饭菜。这就够了。其实,“羹汤”二字,就是用借代的手法,指新嫁娘所做的饭菜。我曾把这首诗念给年长的老婆婆听过,当他们知道“谙”与“姑”的意思后,就笑着对我说:“这是谁写的?真好!我们做媳妇的时候就是这样。只是我们没这个新嫁娘聪明罢了。啊呀,旧社会:3年的媳妇才熬成婆呀!”你看,通俗不?亲切不?


  (2)炼字,以之写景传情。

  王建的这首诗没有直接写景,更无直接抒情的句子。但,聪明的诗人却以“炼字”的艺术,做到了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这里只分析“遣”字之妙用,其余,如“洗”字“尝”字之艺术效果,就请读者自己体会与想象了。


  遣,是派的意思;这是表示上级或长辈使唤下级或晚辈所用之词,而王建却偏偏让新嫁娘从口中说出这个词。这是为什么?我想,他用“遣”字是动了脑筋的,绝不是因为考虑到这里该用仄声字,因为“请”与“使”也都是仄声字;而且用上“请”或“使”,似乎更符合新嫁娘的身份。我想,诗人在这里偷偷告诉聪明的读者一个小秘密:这个新嫁娘与“小姑”之间是有特殊关系的,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那俩是闺蜜呀!


  如果不信也不勉强你,但你能不能想到婚后第二天,新嫁娘拜公婆时,就见到了小姑子呢?如果你想到了,那么,你猜猜,聪明的新嫁娘对小姑子会怎么样呢?所以,这个“遣”字包含了多么丰富美好的情与景呀!一个“遣”字给读者讲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呢。


  (3)以简洁的语言缩写当时社会的某种风俗,有意无意地给读者以某种启示。

  这首诗只有寥寥20个字,表面上只写了新嫁娘婚后第三天下厨房做饭的小事,但却为我们勾勒或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婚俗。如果联系《新嫁娘》第一首与第二首所写,诗人简直是一位学者型的向导,领着我们身临唐代社会,不仅参加了某一家两天的婚礼,而且还被邀请去品尝婚后第三天新嫁娘做的饭菜呢。


  联系现代,我们得知,唐代结婚头一天是不拜公婆的,而现在的头一天则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唐代婚后第三天,新嫁娘是必须下厨房做饭,去伺候全家老小的,而现在恐怕是倒过来:婆婆不仅要早早起来下厨房,而且还得事先向儿子打听新嫁娘的口味呢。


  诗人写诗时,也许并不考虑读者会感受到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写《新嫁娘》总有其种意图,决不只是为了写写新嫁娘婚后3天的经过而已。当然,他不会想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我想,倘若诗人突然“一觉醒来”,看到今天的结婚仪式,他会怎样呢?他会再写一首《新嫁娘》吗?


  若问:“你写这篇文章有何考虑?”我的回答是:“是有考虑的,但说不清楚。”若再问:“读到你的文章的读者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我的回答是:“读者自己知道,但他们说出来的未必是心里所想的。”


  3.朱庆余的《闺意上张水部》,其寓意应是向张籍请教考试成功的秘诀,而王建的这首诗的寓意难道也与考试有关系吗?抑或是他以新嫁娘担心婆婆不好伺候,来影射做官之难吗?我不能回答自己。(文/李淑章)




【责任编辑:自然】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