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正文

台北故宫珍贵藏画,难得一见

来源:民国历史 作者:      2018-09-20

  历史上的今天:1965年9月20日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成立。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已达69.6万余件文物。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 33×639.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今天,小编就整理了一部分收藏在台北故宫的珍贵绘画作品,让大家看看有多少珍贵的名画藏于此。

  『隋唐时期名家名画』

 

  张萱、周昉 《唐人宫乐图》 绢本设色 48.7×69.5cm

  【简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图描写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著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髮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蓆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所以,现在画名已改定成《唐人宫乐图》。

  『五代两宋名家名画』

 

  南宋 梁楷 《泼墨仙人》 纸本水墨画 48.7×27.7cm

  【简介】:梁楷是名满中日的大画家,祖先梁义曾任职山东东平县。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师法贾师古,而青出于蓝。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这种画院最高的荣誉,梁楷却不接受。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自称是“梁疯子”。传世的作品,草草为之者,人谓之“减笔”,本幅就是。

  梁楷以大笔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摆,飞扬的笔势墨韵,有如爆炸性的轰雷霹雳,整幅画来,不出十数笔之间,就将一位独行,一脸眯笑的仙人,笔简形具地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画完成于倾刻之间,却是一生画技千锤百炼的成果。梁楷的艺术创作,借酒助兴,酒酣意发,无拘无束,正是最真实的自我。

 

  宋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绢本设色画 176.8×76.2cm

  【简介】:观世音又称观音,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佛教人物。这尊观音与常见的一头两手的显教观音像不同,祂的头顶共有二十六个菩萨头和一个佛头,有一千只手,每一只手的手掌中间又有一只眼睛,所以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密教观音的一个重要典型。

  万顷波涛,四天王背负著一座七宝莲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十分庄严地站在台上。左右各有两位菩萨随侍,下方的天龙八部双手合什,向观音菩萨示敬。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宝冠,绀发垂肩,双唇上下都有胡子,仍作男相。但五官秀美,已流露出女性化的特质。全图赋色研丽,璎珞装饰和七宝莲台都描绘得十分仔细。人物衣纹线条柔劲流畅,这些特色都与传至日本的南宋佛画十分类似,是一幅难得的南宋佛教绘画精品。

  『辽金元名家名画』

 

  金 武元直《赤壁图》 纸本水墨画 50.8×136.4cm

  【简介】:本幅无名款,作者实为武元直。武元直字善夫,号广莫道人,约活动于十二世纪下半期。

  苏轼的《赤壁赋》,宋神宗五年(1082年)完成后传诵千古,画家据之以成画题。画中东坡头戴高装巾子,与二客一船夫,泛舟荡漾于江水之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则是“断岸千尺”;水则“江流有声”;画中强调风动松折,对山石之描绘,为典型之斧劈皴法,笔意健劲,恰似持利斧斫出山壁凹凸,对山石更是曲尽质感坚硬。扁舟虽小仅寸余,但以小点连缀成形,点之跳动,如音符叮当有声;水流旋涡,回澜起伏,轮转旋律有韵,去而又还,笔调充满着音乐性。两岸之间,大江东去,气象万古雄伟,烟波浩渺。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局部 纸本设色画 28.4×90.2cm

  【简介】:赵孟頫(fǔ)曾任职济南,鹊、华二山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本卷画成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为周密(公谨1232年-1298年)所画。周氏原籍山东,确是生长在赵孟頫家乡的吴兴,也从未到过山东。赵氏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

  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诸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运用得非常恰当。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纸本水墨画 33×639.9cm

  【简介】:黄公望(1269年-1354年),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道人,晚号井西道人。父母早逝,继永嘉黄氏,其父九十始得之曰:“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焉。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大家”。

  至正七年,年岁渐老的黄公望回归浙江省富阳县富春乡,同门师弟无用师同往,黄氏为无用师描绘富春山景色,到至正十年(1350年),历三四年方完成,时黄氏八十二岁,是其传世最重要的作品。

  幅中描绘的是黄氏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景緻。画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冈陵起伏,山势层层叠叠,林木交错。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乾湿并用,极富于变化。皴画山石皆用披麻皴法,运笔时快时慢,线条有长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错组合。

 

  清 王翚 《桃花渔艇》 纸本设色画 28.5×43cm

  【简介】:王翚(huī)(1632年-1717年),江苏常熟人。字石谷,号耕烟散人、耕烟外史、乌目山中人、剑门樵客。 少即善画,继得王鉴、王时敏指授,并随之阅览各地珍藏,借机临摹名迹,因能笔参古今,貌含南北。画技之精熟为清代第一。

  此幅画溪岸夹桃,落英缤纷,一渔舟沿溪行来,山峦层叠,绿树苍翠,白云涌起,水际空灵。作者自题临元代赵孟頫《桃花渔艇图》,全图以青绿设色,布墨施绿,古雅研丽。用笔精工,构景得疏密动静之妙,画面明淨雅逸,如绘陶潜《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之景。自然界色彩之妙,全出于笔下。

 

  清 恽寿平 《牡丹》 纸本设色画 28.5×43cm

  【简介】:恽寿平(1633年-1690年),江苏武进人。初名格,字寿平,号南田。后以字行。恽寿平小时候就跟随伯父恽向(1586年-1656年)学画,恽向以元朝画家黄公望为学习的对象,画风沉雄。见到王翚的山水画后,即对王翚说:“此道让兄独步,格耻为天下第二手。”于是专心致力于花卉画上的研究,以没骨花卉闻名,不钩花叶、枝干的轮廓线,直接用颜色或墨画出花朵叶形,创出独特风格。

  此幅画紫、红、白牡丹三枝,或正或侧,俯仰掩映,曲尽其态。利用赋色的浓淡、明暗表现花瓣丰富的层次变化,而花叶之翻转向背、枝节细微部份都仔细交待,毫无松散之处。全图设色明丽鲜艳,于光辉灿烂中,别有一种清澄明朗、高雅脱俗之神韵。

  清 吴历 《云白山青》 绢本设色 25.9×117.2cm

 

  《云白山青》局部

  【简介】:吴历(1632年-1718年),江苏常熟人,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擅长绘画,与王翚同受业于王鉴、王时敏,画法近王鉴,后追摹宋元诸家,尤醉心于王蒙、吴镇,笔法细润,墨色浓重,为清初六家之一。惟因壮年后,信奉天主教虔诚,热心传教工作,疏于绘画,作品传世甚少。

  此幅山水为其三十七岁(1668年)之作,画层峦叠章,山谷间白云缭绕,山麓绿树丛生,苍翠欲滴,平湖开阔连天。村舍、寺庙、昏鸦点缀其间,展现飘渺幽深、雄伟壮丽之自然美景。画法继承唐宋以来青绿山水画传统,临摹古画功力极深,于青绿著色者尤有独到之处,气息颇近似宋元人作品,通卷皆用青绿红白重色,同时又以淡赭染水天,于鲜艳赋色中别具清雅之致。

 

  清 王原祁 《仿王蒙夏日山居图》 纸本设色画 96.5×49cm

  【简介】:王原祁(1624年-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 清四王之首王时敏(1592年-1680年)孙。天资秉赋及努力,二十八岁乡试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八叔王炎的引荐而步入仕途。康熙三十九年(1700)补右春坊右中允,奉命鉴定内府书画。后入直南书房,担任御前染翰,专为皇帝作画,又赠以“画图留与人看”句,原祁将此句刻成印章,经常在其画上使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奉旨纂辑《佩文斋书画谱》,而其画论著作《麓台题画稿》、《麓台题画稿》、《雨窗漫笔》文中有关如何经营位置、笔墨、设色,是清代画论的精髓所在。

  《仿王蒙夏日山居图》画风近似元代王蒙(1308年-1385年)深秀细密,布局繁复紧凑。全图以块石累积作大山,笔墨交融而层层入深,先以淡墨著轮廓,再逐次渲染,又以干笔皴擦,后以焦墨提醒。画面仅有上方天空留白,其余皆为深林重章所布满,表现出林木苍郁之景象。本院王蒙“丹台春晓”曾属于王时敏所有,“丹台春晓”画中强烈明暗虚实对比在此图也可见到,“墨须用淡,要求淡里之浓”此乃麓台题画语。原祁画上经常充满著堆积、交叠平面块体,其前后排列次序不同于宋元画中的垂直延伸方式。山石景物来回跳跃连接,画面因空间互换而形成一股动势。此图成于画家五十三岁之时,为其仿王蒙系列中极精之品。

 

  清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绢本设色画 35.6×1152.8cm

  【简介】: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相当流行的题材,其中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最为有名,他以清明时节作为引子,展开对汴京的精描细绘,是写实风俗画的杰作,受到历代喜爱,因而有许多仿本的出现,其中最有名的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

 

  清 郎世宁 《百骏图》 绢本设色画 94.5×776.2cm

  【简介】: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1766年),中文名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耶稣会教士,二十七岁来华传教,后以绘事供奉朝廷,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兼擅人物、花卉、鸟兽;动物中,以马画最多,亦最传神。

  本幅画姿态各异之骏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场面。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聚散不一;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应用的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前大后小等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致。全幅色彩浓丽,构图繁复,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如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而如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国传统手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亦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此图绘于雍正六年(1728年),堪称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原文链接:https:/ew.qq.com/omn/20180920/20180920A0D5KM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