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应考所作的一首诗,亦可以看作是白居易最经典的一首诗。我们的语文课本上也记载了这首,但只有前面四句,后面四句很多人却不知道。
全诗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首句“离离原上草”,指的是茂盛的原上草,点破题面“古原草”三字,抓住了春天青草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特征。“一岁一枯荣”亦是野草的特征,春荣秋枯,岁岁循环往复。两个“一”字复叠,又暗合野草生生不息的意味,更有利于读者吟诵。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是上句“枯荣”的延伸,说古原草枯荣本是一种概念的东西,但有了这两句,便转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古原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哪怕野火燎原,等到了春天风一吹,它又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绿大地。朴素简洁的语言,却最为有力,对仗工整,卓绝千古。
紧接着“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从重点写草再到古原,并为最后送别做铺垫。“远芳”、“睛翠”都是在写草,但却远比“原上草”的意象更加具体和生动。古原上的青草芳香弥漫,沐浴着阳光蔓延到远处的荒城。虽然是古道和荒城,但因为有了生机勃勃的青草,这古原便恢复了生机。
如果上面说是白居易重在写景,那么结尾两句,则是重在写情。春回大地,日暖人间,芳草芊芊的古原,却不得不发生送别这样感伤的事。楚辞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白居易化用了它并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加送别的愁情,这份愁情似乎沾染到了每一棵草上,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诗到此点明“送别”,关合全篇,意境浑然天成。
综观白居易的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对仗工整,意境丰富。虽是白居易应试所做的命题诗,却能融入贴切的生活以及送别感受,情真意切,余味无穷。
原文链接:http://culture.kaiwind.com/hot/201809/05/t20180905_6523046.shtml
【责任编辑: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