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正文

“狐疑”一词来自哪里?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2018-04-28

  谈及狐狸,首先想到的词总是“狡猾”——这种自带三分魅气的动物以“多疑”著称,由此有了“狐疑”一词。狐性多疑的说法来自于“听冰渡河”这个典故: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狐狸在河面结冰时渡河,会先俯身细听冰下的水流声,以确定冰面的厚度是否安全。而狐狸开启成仙之路,与《山海经》中的一段记载有关:在青丘国,有一种天赋异禀的“九尾狐”,这一神兽在后来成为了西王母的侍从。

  与其他凭借蛮力获得地位的动物不同,狡猾多智的狐狸向来“以智服人”。从西汉到魏晋,道教的兴盛不仅加速了狐狸成仙的步伐,甚至让它们识字习文,成为风度翩翩的“书生狐”。《搜神记》中就有一则以西晋名臣张华为原型的精彩故事:一只斑狐化作书生拜访张华,张华对其过人的才智产生怀疑,取了千年华表木来燃烧,最终照出书生的原形并且降服狐妖。这个故事中的狐妖以“总角风流”的书生形象示人,谈吐风雅,其形态、举止、思维方式全然是以文人为模板复制的。而学识最广、道行最深的书生狐被称为“胡博士”,“胡博士”在深山里开馆收徒,教化众生,算得上是“桃李遍青山”了。

  唐初有谚云:“无狐魅,不成村。”唐朝初期,狐仙信仰早已遍布村镇,尤其是狐狸行踪最为活跃的华北地区。以北京城为例,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周边地区仍有狐仙信仰的痕迹,且为“四大门”(狐狸、黄鼠狼、刺猬、长虫)信仰体系的核心。根据李慰祖的研究,北京地区的“四大门”又被称为“财神爷”,主要庇护农民的经济生产及家庭事务,而“狐门”在“四大门”中地位最高——乡民认为狐仙走路安然稳步,从不回避行人,施施然有仙人之相。在清代部分地区的狐仙画像中,狐仙完全是成年男子的模样,被众多侍从簇拥着,俨然是仪表堂堂的“胡太爷”。

  从魏晋时期的“胡博士”,到明清时期的“胡太爷”,狐仙似乎总是以文人官僚的形象出现,而不像人们惯常以为的美貌女子。清代是志怪笔记发展的又一高峰,文人以交流记录狐鬼怪谈为乐,而狐仙绝对是这些传说的第一主角。清代志怪笔记的扛鼎之作《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都记述了大量狐事,蒲松龄以才情之笔书写了狐仙与人的情义纠葛,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则将狐仙的智慧与德性描绘得趣味盎然。在这些奇幻的故事里,狐仙世界也是百态丛生,有以美色惑人者,有以才学服人者。此外狐狸要修炼成仙,不外乎走正邪两条路:要么如书生苦熬科考,踏实修炼直至平步青云;要么投机取巧,吸取精气速得道行。不论哪条路,似乎也是大部分文人官僚的人生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士人在畅谈狐事之余,还发展出一种专属的狐仙信仰分支——守印大仙。“守印大仙”指的是保守官印的狐仙,设于官府内,以保佑当地官员仕途通达。拜祭狐仙的处所被称为“大仙楼”,一般设有狐仙的牌位或画像。在现存的明清府衙遗迹中,有数处府衙县署有可考的大仙楼遗迹,如山西平遥县署、吉林宾州府衙、台湾县署等。以保存最为完整的山西平遥县衙为例,县衙内部所祭祀的神明有土地神、马王及狐仙等,土地祠在县衙东南端,与戏台合成院落,大仙楼位于县衙最深处、内宅之后,具有很强的私密性。该楼底层为餐厅,二层面阔三间,供奉着狐仙的牌位。当地传说记载狐仙曾帮助平遥县尹找回丢失的官印,此后清代的历任平遥知县为求得仕途平安,在每月初一、十五日都会亲自登楼焚香祭拜。闽南地区也流传着类似的祭拜传统。由此可见,“守印大仙”是一种辐射范围极广的官僚信仰。除官印外,清代钱泳所著笔记《履园丛话》中还有狐仙守护藩库的记载,足见狐仙与官僚系统的密切关系。

  论及狐狸,人们通常以貌取“狐”,只因那张下巴尖尖、眉眼弯弯的脸,就给狐狸扣上妖媚惑人的罪名。但其实那些勤勉好学、人情练达、最终成为士人保护神的狐仙,才更值得人们的关注。(据《北京晚报》)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0427/2839415.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