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正文

金庸先生笔下的“少爷”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刘国重      2017-03-30

  慕容复,1997年电视剧《天龙八部》,(图源于网络) 

  慕容复、卫璧等人物让金庸写得很是不堪,应该不是因为他们是书中某位女孩子的“表哥”的缘故,更与金庸对自己表哥徐志摩的观感全然无干。

  金庸在他十五部小说中,确是塑造出大批的“银样镴枪头”一般的人物。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共享着一个“少爷”(“二代”)的身份,都是某位或富或贵或既富且贵的“老爷”的儿子。

  有一段时间,在整个世界,兴起一股“反富”的潮流,拥有大量财富被视为耻辱,乃至罪恶,当时很多的主义、思想,都有如此倾向。这种思潮,对金庸是有影响的,表现在他的小说中,几乎所有的“少爷”,无论开始如何风光,到了末了,皆现出一副“衰”样。

  金庸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的主人公,海宁陈阁老的“三少爷”陈家洛,还是往“正面人物”的方向塑造的,这是特例。从第二部《碧血剑》开始,金庸小说中的“少爷”,就没几个不“衰”的了。

  金庸小说中,总共有三十几位“少爷”,形象比较正面的,仅有半个拖雷、半个陆冠英、半个陈家洛、半个沐剑声,“整个儿好”(韦小宝语)的,只有一个段誉。

  金庸丑化了“少爷”,古龙则美化了“少爷”这一职业。

  金庸自己也是“少爷”出身,他笔下的“少爷”形象却很是不堪,多少有一点自我惕励的意思:我不要做这样的人!在一次访谈中,金庸说:“我比较喜欢外表看起来傻傻其实很聪明那一型的,我不喜欢张扬招摇的男人。”而金庸小说中的“少爷”,共同点就是“张扬招摇”。

  古龙的父亲是国军高级将领,古龙本来是有做“少爷”的资格的,却因父母婚变,没做成,幼年少年的古龙很吃了些苦。古龙笔下的“少爷”们,例如李寻欢、谢晓峰,却是美得不得了。

  当金庸的少年和青年时期,在全世界,相信并宣传“富裕可耻”的人们中,半数以上都是富贵人家出身的大少爷或大小姐,金庸亦然。海宁查氏家世清贵,金庸一家财产不少,令金庸很有一点“原罪”意识,从他晚年所写回忆性散文《月云》看得出:“全中国的地主几千年来不断迫得穷人家骨肉分离、妻离子散,千千万万的月云偶然吃到一条糖年糕就感激不尽……宜官想到时常常会掉眼泪,这样的生活必须改变。”金庸的父亲,年轻时自然更是少爷了,“田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似乎身上也有不少的大少爷脾气。金庸说:“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十三四岁就觉得父亲没用。”

  金庸写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时,未必有意要把主人公陈家洛写得很“没用”,但写出来的结果,陈家洛不是很“有用”。后来,金庸一路写下去,“少爷”们就一路“没用”下去。在金庸“封笔”之作的《鹿鼎记》中,那两位大少爷,郑克塽与归钟,便极天下“没用”之大观,集世间“没用”之大成。

  金庸小说中的“少爷”们,整体形象之糟糕,与金庸的表哥徐志摩应该没什么关系——徐志摩没这么重要,倒是很可能(不自觉地)折射了出金庸对父亲长久以来那份的怨怼之情。

  万圭、卫璧、石中玉这三位“少爷”,名字中都有一“玉”。金庸给他们取如此好名,恐怕不是出于好意,而隐隐嘲讽他们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连城诀》中,“乡下人”狄云,对战荆州城万家大少爷万圭。万圭武功高过狄云,但“他自幼娇生惯养,剑法虽练得不错,这般拚命的恶斗究竟从未经历过,心中一怕,剑招便见散乱”。

  《倚天屠龙记》中,卫璧大少爷也被当时正在朱家甘为佣仆的张无忌折断了手臂。

  《射雕英雄传》中,“讲到武功,那公子(杨康)实是稍胜一筹,但郭靖拚着一股狠劲,奋力剧战……在他内心,一向便是六字真言:‘打不过,加把劲。’……小王爷给他缠住了狠拚烂打,早已没了斗志……”

  都是些“没用”的东西!

  金庸在他的小说中,对这批“银样镴枪头”式的人物的鄙视、厌弃,与他在1941年所写《人比黄花瘦》中透露出的情绪,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