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安门原本是明清时期皇城的正门,天安门东面和西面原来各有一个门,东面的门叫“长安左门”,西面的门是“长安右门”。
长安左门,1952年被拆除
古代的科考是求取功名、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因此,金榜题名者则被称为“跃龙门”,意思就是说,在科举考试中胜出的人,从此可以大展宏图了。其实,“龙门”不是杜撰出来的,古时不仅有“龙门”,还有“虎门”。
北京的天安门原本是明清时期皇城的正门,它创建于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乐十五年(1417年),只是,当时名为“承天门”。到了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承天门经过改建后,改名为天安门。天安门东面和西面原来各有一个门,东面的门叫“长安左门”,西面的门是“长安右门”。
明清时期,朝廷要将金榜题名者的名单从都城天安门送出来,然后公布于众。凡是经殿试考中状元的考生,可以说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所以人们就把“长安左门”称为“龙门”。
但是,朝廷对“长安右门”的使用却大不一样。朝廷把那些重犯押进“长安右门”之内,验明正身,进行处决。于是,人们把“长安右门”比作冷森森的虎口,所以人们就将“长安右门”和“长安左门”对应起来,将其称为“虎门”了。
【责任编辑: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