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签理论认为: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标签理论启示我们在社区志愿帮教中一定不要人为的将已转化的涉邪人员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相反的,要积极启发他的内因,帮其恢复自信,走出被贴标签的阴影和恶性循环的怪圈,让帮教对象顺利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的产物,指出了越轨行为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被有效地界定出来的。我们帮教涉邪人员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他们摆脱邪教的精神控制并恢复为“正常人”。因此,标签理论对已转化涉邪人员的心理矫治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摘除“有色眼镜”,理解并接纳帮教对象的错误选择
涉邪人员大多是受害者,他们不明就里的被邪教教义欺骗,甚至精神被邪教思想控制,做出违背社会期望或触犯国家法律的行为。当他们在志愿者的帮教后,大多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从思想上摆脱邪教及其邪教思想的桎梏,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渴望被身边的人理解和接受。但是他们曾经迷信邪教的经历一旦公布于众,他们就被贴上越轨这种耻辱性标识,这让他们很难从容面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因此,我们对一个背负“越轨”之名的已转化涉邪人员开展心理矫治时,帮教志愿者一定要在正式帮教前消除一切偏见,摘去“有色眼镜”,尊重他的行为选择权利,理解他行为的独立性,以便能够顺利地取得他的情感认同,从而建立他与自己的信任关系,为进一步展开辅助工作架起一座和睦的情感桥梁。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消除偏见不是刻意隐藏已有偏见,如果我们在接触帮教对象的伊始只是刻意地隐藏自己的偏见,那么在接下来正式的心理矫治过程中,这种被隐藏的偏见就会在言语和行为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如果这样,不仅刺伤了帮教对象对志愿者的信任,而且还会造成帮教对象的排斥情绪,进而使刚刚建立的情感纽带归于破灭。
防范过度殷勤,加深帮教对象的“越轨心理”
标签理论的理论根源于符号互动理论,它强调,在一个越轨行为者步入“越轨生涯”的过程中,他人对越轨者符号传递的住处会加速对越轨者内心“自我形象”的修订,从而被迫认同自己“越轨”标签。
当帮教对象接受我们对其开展心理矫治的时候,他内心已经接受了自已“越轨”的角色,所以帮教志愿者要首先排除一切预先的成见,以一种价值中立态度对待帮教对象,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要谨防过度殷勤。我们对帮教对象表现出的过度殷勤实际上是一种对帮教对象的消极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会增添帮教对象的负面效应,加深帮教对象自身对“最有力的身份”的确认,进一步确认自己是“邪教徒”,从而把自己归入“不正常的人”的另册,是需要别人特别关爱的“异类”。所以在心理矫治过程中,我们应把帮教对象置于平等的地位,以一颗平常心来帮助他脱离困境,要言语适中,举止恰当。避免因将他当作“病人”看待而流露出的过度殷勤,减少加深他的“越轨心理”的仪式。
撕掉“不良标签”,帮助帮教对象顺利融入社会
标签理论认为: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帮教对象一旦被贴上了邪教人员的标签,他周围的人就会对他另眼相看。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进而迫使他与其他邪教人员为伍,出现思想反复,并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因此,对帮教对象,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再给他贴上不良标签,给他打上社会耻辱性“烙印”,人为的将他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 相反的,我们要帮助被贴上标签的已转化邪教人员摆脱越轨行为的阴影,让标签从此销声匿迹,让帮教对象顺利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综上所述,标签理论启示我们在帮教工作中一定要正确看待、尊重爱护、慎重评价、合理期望、环境感化帮教对象,尽可能不给其以消极标签。同时,要积极启发他的内因,帮其恢复自信,走出被贴标签的阴影和恶性循环的怪圈,从而进一步做好已转化涉邪人员的后续帮教工作。
【责任编辑:狮子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