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能神”、“门徒会”等邪教组织向牧区发展渗透较快,开展好对农村牧区妇女的反邪教宣传教育,是做好农村牧区反邪教工作的关键。
一、农村牧区妇女信邪教的原因
农村牧区基层组织薄弱、思想政治工作淡化、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以及妇女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是农村牧区妇女信仰邪教主要原因,而身体疾病以及家庭苦难是直接诱因。她们是在“宗教”信仰中寻求精神寄托,追求情感补偿,找寻安全庇护。
(一)心理因素。
一是“祈吉避凶”心理影响。大多数农村牧区妇女受“鬼神”等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信封邪教的最初目的是保佑自己及家人身体健康,为求愿、祈福、消灾、免难、延寿、求财、升学、求子、求婚姻,希望借助所谓“宗教”的力量保佑平安,解脱内心的迷茫,尤其是对身体不好和家庭贫困无钱治病的农村牧区妇女特别有吸引力。但是由于缺少文化知识,这些妇女容易接受鼓吹走上歪路,被不法分子趁机利用。
二是逃避挫折影响。少数农村牧区妇女因追求“逃避挫折,诉说苦闷”而信仰邪教。一些人认为“佛”、“主”、“上帝”是人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能使失衡的心绪找到寄托之所。部分农村牧区留守妇女,丈夫外出务工带来的缺乏安全感、心理压力大,尤其是一些单身、离婚、丧偶、孤巢女性,易受周边邪教人员拉拢,通过“祷告”等形式调节心理和情绪,寻求心理安慰。
三是本质热心、善良。农村牧区妇女大多善良、热心,也喜欢听新奇的东西,且甄别能力不强,所以邪教人员容易搭讪、靠近,给邪教入侵提供了便利。邪教人员首先称赞农村妇女她们“你也是好人”,再欺骗说“做这事是好事”,施加压力,似乎不“做这事”就不是好人。“世界末日”传谣期间,多数妇女是被“做好事”、“救人”的邪说蒙蔽而走上“传福音”的道路。
(二)物质因素。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牧区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同时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生活条件差距。部分农村牧区妇女不愿意吃苦,未能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条件,却又羡慕周边“有钱”群众的生活。这部分妇女的独立人格性差,往往把自己依附于男性、依附于家庭,通过男性、家庭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梦想破灭后,就希望在旁门左道中实现自己的“梦想”。部分邪教散布的“圆满”、“天国世界”等邪说,正好符合他们的想法,试图不劳而获一夜暴富,尤其是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更使她们不顾原则,铤而走险参与各类邪教违法犯罪活动。
二、邪教对农村牧区妇女的影响
妇女是家庭的主要纽带,一旦误入邪教,受邪教歪理邪说蛊惑,就会做出许多不合情理的事情,最终导致不尽家庭责任、不顾夫妻感情、不管孩子老人、夫妻反目成仇等恶果。
一是积极向上的心理期望降低。多数信奉邪教的妇女期望完全借助虔诚的信仰,托神明满足个人的物质、精神愿望。同时宿命论的观点使很多妇女无论求职择业,还是结婚求偶,或是子女教育,甚至是身患疾病时也不去医治,都把命运完全寄托于神明,自己不再努力。
二是家庭血缘关系淡漠。农村牧区妇女信邪教往往是因为婚姻家庭生活的压力与矛盾,而信邪教后又会因逃避正面化解或家人对邪教的排斥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一般比较容易受到蛊惑,宁可自己家不花钱也要把钱捐给教派,将家庭多年辛苦积攒的积蓄全部捐给邪教的案例不在少数。部分妇女以教为家,以师傅、长老为亲人,不愿和外界联系,也不愿和家人联系,共聚天伦。
三是为不良思想孕育和各种邪教滋生提供土壤。个别邪教组织为了扩大影响,往往虚构“圣人显灵”、“真主下凡”等神迹,而封建迷信也往往披上宗教的外衣,使封建迷信活动重新抬头,在特定情况下会成为威胁社会安定的因素。由于一些女性文化程度较低,明辨是非善恶能力差,极易被不法分子或者邪教组织煽动,走向极端狂热。
四是邪教组织呈现侵蚀削弱基层政权的趋势。近年来农村牧区基层民主政治不可避免地受到邪教组织的影响,部分邪教层层设立组织,任命骨干,以“周济”、“善工”取代基层政权,甚至通过操纵邪教徒干扰选举等手段挑战基层组织政权,妇女极易受蛊惑成为主力,沦为违法犯罪活动的帮凶。
三、针对农村牧区妇女进行反邪教宣传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策教育。一是提高女性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及宗教政策的理解。针对多数农村牧区妇女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分辨、认识正当宗教与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之间的区别的状况,要通过“科技宣传周”等活动普及有关自然现象、人类进化、生老病死、吉祥祸福等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消除宗教神秘感,使女性能理性认识宗教。引导女性正确认识宗教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相关政策法规,严格区分宗教与邪教的本质,深入批揭各种邪教和非法宗教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提高她们对邪教的的鉴别能力,避免女性信众被别有用心的群体利用。同时要严厉打击邪教活动,及时制止各种利用宗教名义进行的非法活动。二是利用各种途径,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使广大妇女在良好的公共道德环境中接受正面教育。三是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组织家庭和妇女参加各类活动和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
(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即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抗议”。经济承受能力低,在困难面前无所应对,是广大农村牧区妇女选择宗教,进而被诱骗蒙蔽的重要原因。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和困难家庭解决基本民生问题,改善生活条件,加大救助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农村牧区妇女的基本医疗保障,切实为广大妇女办好事、办实事。在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扶危济困活动,使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温暖。各级妇联要建立贫困妇女救助基金,完善弱势妇女帮扶长效机制,探索政府投入与社会捐助相结合、社会帮扶与妇女自助相结合、个体救助与群体救助相结合、物质关爱与精神抚慰相结合的救助帮扶机制。
(三)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生活。由于地域及生产的特点,农村牧区妇女的交往圈子很窄,仅限于家人、亲属和邻里。要充分利用“妇女之家”等基层组织的作用,以阵地凝聚女性。组织嘎查村丰富女性文体活动,支持鼓励嘎查村特色文体队伍发展。依托“三下乡”、文体活动中心等文化惠民举措,推动农村牧区妇女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充实女性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农村牧区妇女文化生活向着健康、文明、科学的方向发展。为农村牧区妇女提供交流问题的平台,拓宽妇女诉求表达渠道。要充分利用12338妇女维权热线等平台,及时为妇女群众化解心理困惑、疏导负面情绪、调适婚姻家庭关系。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和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加强嘎查村的班子建设,树立嘎查村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反邪教协会和工青妇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送温暖、送知识、送科技下乡,真心实意地关心群众疾苦,设身处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特别是对那些生活贫困、家庭不幸的群众以及已经摆脱邪教思想束缚的群众,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给邪教以可乘之机。
【责任编辑:霖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