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荣南,男,52岁,汉族,党员,从1981年开始至今从事文博工作,著有《曼德拉山岩画集》《追寻沙漠里的风—巴丹吉林岩画研究》《草原文明见证—阿拉善右旗卷》和《大漠遗珍—巴丹吉林岩画精粹》。
2004年3月,范荣南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区文化科技三下乡先进个人;2007年6月、7月先后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阿拉善右旗劳动模范”称号;9月被授予阿拉善右旗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8年2月入编《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同年5月有关事迹被收录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闪光的足迹》一书中;2009年12月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先进个人”;2010年10月被阿拉善盟委员会、阿拉善盟行署评为“阿拉善盟道德模范提名奖”;被阿拉善右旗人民政府授予阿拉善右旗第十二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12年6月被阿拉善盟委员会、阿拉善盟行署授予首届“阿拉善英才”荣誉称号。后被聘为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文物鉴定专家库成员,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副会长。
范荣南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坚守在文博岗位,凭着30多年对文物事业的热爱将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文博工作,两次因拍摄岩画从山上摔下,造成胸骨骨折,伤处已经变形,可这并不能阻挡他为工作继续奉献的脚步。范荣南在5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留下了艰辛的足迹,为3000余件馆藏文物和展品的档案整理洒下了辛苦的汗水,无数珍贵文物得以保护。他对文物事业极其忠诚,是出了名的“工作狂”,这种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不耽误工作,多次从自己有限的工资中垫付业务经费达4000多元。他自始至终以一颗坚守诚信的心面对自己的事业,创造了一个个不平凡的业绩,被群众和各级领导称为文博战线上的“老黄牛”。对工作的热爱使他没有闲暇时间陪妻子和儿子,面对妻子和儿子的埋怨,他只能把这份歉疚深深的埋在心底。在儿子面临选专业时,他动员儿子报考文博专业,儿子在范荣南的言传身教中也成为一名优秀文博工作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正是凭借着范荣南和他团队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阿拉善右旗才有了3000余件珍贵文物,有了7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盟级和255处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我的眼里包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为这份爱,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因为这份爱,他完全不顾个人得失,把所有精力都献给工作。
他是阿拉善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上的一支标杆、一面旗帜、一名楷模,他的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表率作用将激励我们共同守护我们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