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母亲就告诉夏冰羽:“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不管生活的路上有多艰辛,只要不断努力就会苦尽甘来!”
后来,当夏冰羽成为冠军时,帆船还只是一项极小众的运动。他是大海中一个孤独的航行者。在他退役之后,帆船日渐升温,人们不再对其畏而远之。
他经历了从一名王牌运动员,成为游泳馆里教练的历程。在体育运动还不像今天这样让观众热情高涨的年代,他在大海里摇帆远行。
“我知道风吹过桅杆和帆面的声音,像一首歌。”
这是一名运动员在退役之后,无比怀念运动生涯时,讲出的浪漫情话。
如果说时间是所有运动员的敌人,它终结了运动员的体育生涯。那么夏冰羽可以说:“时间并非我的敌人,帆船是我生命里的一首歌。”
亚洲冠军
2001年,夏冰羽拿到亚洲帆船项目冠军。
“我们的训练场地在青岛第一海水浴场的南海路6号码头训练基地。”夏冰羽记得很清楚,他说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可能忘掉。在此之前,他还是一名游泳运动员。
他体型匀称,水性极好,在泳池里自由得像一只天空的鸟。偶尔他也会设想一下自己的运动生涯,大概会像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游泳健将一样在30岁左右选择退役,回归普通人的生活。好像运动员都是这样,一旦时间过境,就要从竞技场上退下,把奖杯荣誉放在历史上。
转折发生在1998年。
这一年,江苏省成功申办第十届全运会,这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国内举行的最后一次全国性综合体育盛会,被看作北京奥运会的全面演练。
为了丰富项目多样性,江苏省成立了省级帆船队,并选择和国家体育总局下属单位合作。一夜之间,在缺乏基地、器材、教练的情况下,江苏帆船队获得了极高的起点。
夏冰羽在这时候被选拔进了省队,送到青岛航海学校进行训练:“教练都是国家队里的,器材也很有保障。”
这一年,距离夏冰羽夺得亚洲冠军进入了为期3年的倒计时。
他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游泳运动员,曾经无数次在风浪里挥舞双臂。当他踩上帆板,撑开船帆,就好像脚踩陆地:“无比踏实,我敢于尝试挑战各种动作,我不怕水。”当队友还在小心翼翼害怕摔落水中的时候,夏冰羽已经于2000年1月入选国家队。
一年后,他夺得了亚洲冠军。
但很快,江苏和青岛航校为期3年的合约到期,夏冰羽也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退役,其中不乏有与教练理念不同的原因。在他看来,当时很多运动员的体育生涯,是没有选择的。
在运动员选拔之初,很多人是出于充足的物质基础而选择了运动生涯,他们单纯,对于枯燥、辛苦的训练耐力极好,也容易出成绩。
这导致了当一部分优秀的体育运动员退役后,转为教练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模式里有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运动员就是苦出来的,我如何成功,你们就如何练。”
但夏冰羽在这件事情上与他们不同,他从来不是被动着去做一件事,他把所有事情看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应当怎样做。”
“我从小在部队大院,一路下来念的是机关幼儿园、南京第九中学,在想法上活跃得多。”夏冰羽怎么想都觉得不对。竞技体育没有一成不变的自身规律,常常是在变化中寻求突破,因而运动不可以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教练拥有丰富的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理性分析,才能指导运动员获得好成绩。
23岁,夏冰羽退役了。
帆船项目的运动寿命极长,在世界性赛事中,50岁夺得冠军的运动员大有人在。夏冰羽在他运动生涯的高峰选择了退役,但他的运动没有停止,反而在另一条轨道上走得更远了。
他坚信:“赛场上的冠军,在生活中依然是冠军。”
转型
运动员由于长期处于大量训练的封闭状态,在退役后大多会面临一个现实问题:社会脱节。
夏冰羽也不例外。在最初的两年里,他尝试去做很多职业,譬如IT,譬如电商,总之一切都奔着糊口去。然而彻底放弃运动事业对夏冰羽而言是很残忍的,终于有一天他回归了:
“另一种身份重返赛场”
2007年,夏冰羽租了一家游泳馆,招了第一批学生,15个人。资金有限,既当老板又当员工,一切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做了4期。也是这样的情况下,夏冰羽突然意识到:体育培训市场空间很大,是不是可以试一下?
由于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在当时并没多少人重视。此时夏冰羽的游泳俱乐部逐渐有了起色,也为他带来了“第一桶金”。
这样的基础上,夏冰羽明确将体育产业中的水上运动作为自己的方向,试图在游泳俱乐部的基础上作出开拓,并最终选择了帆船这项极有前景的运动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
为此,夏冰羽开始寻找合作伙伴,他需要一个拥有足够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加入。在遇见庄丽之后,夏冰羽对俱乐部发展的构想使他们产生共鸣,并很快携手合作。
第二天,夏冰羽就跑到上海参加游艇展,他要去买用以俱乐部使用的帆船。看船的结果他不甚满意,适合青少年的帆船几乎没有,这也为他后来自己造船埋下了伏笔。
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斟酌,夏冰羽从江苏省水上中心租赁来了15条OP级小船,又在在南京水上运动学校租赁了场地,他的帆船事业就这样风风火火又开始了。
2010年7月,风之曲帆船俱乐部出现在了南京城的水面上。
然而并不那么顺利,刚开始夏冰羽为了做推广,推出许多体验课,就是这样也没有几个人愿意来。他一度坐在稀稀落落的码头上发呆,心里不住地想:
“我不要钱都没人来!”
当时坐在码头上看着空荡荡的15艘小船的夏冰羽不会想到,仅仅几年之后,湖泊上停泊着的一百多艘大大小小、形式不一的帆船,系满了整个码头。
走进学校的青少年培养
夏冰羽度过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寒冷的冬天。风之曲帆船俱乐部的事业毫无起色,但他自己还是很开心的。你问他:“那当时有想过要放弃吗?”
“没有没有,其实我后来就当做给自己找一个玩的地方了。”
就这样,夏冰羽一边教着游泳班,一边小心呵护着帆船俱乐部的几个“小火苗”。他心里有点明白,帆船运动毕竟不是游泳,最初的体验性不会很好,但是一旦时间久了,大家就会乐于尝试。第一个冬天就这样不温不火地过去了,而种子也这样发芽了。
2011年下半年,极为看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当时游府西街小学(国际部)的校长林慧敏无意中看到了帆船项目,有着国际交流视野的她觉得这对孩子们是个很好的兴趣培养,当即邀请夏冰羽来给一年级的孩子们开课。
从这时开始,这些孩子每周都有一次帆船课,一直到这批孩子小学毕业,无论冬夏都会过来上课。
风之曲帆船俱乐部的学员日渐多了起来,大家也越来越知道:“哦,在玄武湖上有一个可以玩帆船的地方。”
夏冰羽说在公司里他最喜欢的职位就是教练,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又迎来了新的危机——教练流失情况严重。当时帆船运动在南京没有本土化,很多教练因为家乡情结等种种原因,最终会离开南京,这势必造成教练团队流动性大。
师资力量不稳定,是没有办法产业化的。
从2015年开始,夏冰羽力促风之曲帆船俱乐部加入美国帆船协会,他想要学习到西方的教材设置,以便达到模块化课程。
“中国式的师父带徒弟弊端太多,必须学习西方的管理理念。”为此,夏冰羽花费了极大的代价,但他也从此构建了全新的训练管理体系,细化到每一分钟,每一个航行小时,都有有迹可循的管理条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年公司进一步提升,夏冰羽作为企业的领头人对公司每一个员工都是有责任的。
2017年新的起点,事业合伙人制的股权激励启动。周子杨因为非常喜欢这项运动,也是最早加入风之曲的会员,现任风之曲百家湖帆船俱乐部的执行董事兼法人。陈峰作为风之曲最早的教练一路坚定地走来,成为风之曲合伙人。邱文辞掉了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国企的优厚待遇,也成为了风之曲的合伙人。还有船务部经理侍业和行政部经理孙晨的加入,风之曲已不再是一个人的风之曲。
夏冰羽提到共同持股的好处是可以最大的激发每个人的潜力,降低管理成本。
当每个人都把风之曲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对待,带有感情地去对待,那么风之曲就是一个能给客户提供最好方案的团队。
自己造船
夏冰羽自己造船。
早在当年赴上海游艇展的时候,他就发现合适的船太少了。
“我们在开展大众体育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船太高端。为什么呢?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思考的是如何让船跑得更快,更轻盈,更灵活,以便于能够做出花式动作,重点是竞技性。”
夏冰羽在给游府西街、南京外国语这些学校的孩子们开课时发现,学校课程安排中,船只对于初学者的可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考虑到常态化运行下的现实,那是与孩子们极不匹配的。
国际船联拥有100多种经过认证的船,小型帆船也有几十种,夏冰羽找遍了船型,发现没有一种船能够适合于中国当下的帆船普及性教育。
那怎么办呢?“我自己设计吧。”
夏冰羽给自己定了两条准则:稳定、安全。他非常清楚,当你进行普及性课程教育的时候,船不能轻易翻掉,那么一定要牺牲一部分机动性与速度。他自己不会3D制作,就手绘了一张草图,找到一个设计师。
夏冰羽自己坐在旁边,从小到一颗螺丝钉的位置,大到船帆的角度都亲自来指导。他设计的船获得了全国各地帆船协会负责人的认可,还没有量产就已经接到100多艘订单。
如果说船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在风之曲俱乐部成立之初,还有一个问题深深困扰着夏冰羽,那就是帆船人口基数远远不足,这深深制约着帆船项目往前更进一步。
“我举一个例子:深圳和青岛很多年前曾经提出建一定数量的公共码头、港池,我们能够看到在城市建设之初就规划进去了。但是在设施完成之后,没有人用,使用率极低。出现居高不下的折旧率。
在中国,帆船发展最好的城市是香港,无论是船艇的保有数量,还是公共码头、私家码头都非常多,他们基础设施齐全,孩子们帆船运动训练能够达到每周四次,非常好。”
夏冰羽说,这一点在短期之内是没有办法迅速提升的,只能随着中国航海人口的增长一点一点变化。
“农耕民族骨子里是怕水的。家长来了以后都说:‘你今天很厉害的,船没有翻,衣服干干地回来了’。”
可问题是:身上都没水,帆船怎么练得好呢?
想成为冠军吗?我帮你
夏冰羽给风之曲帆船俱乐部的文化是这样说的:“自助精神。”
他也提出了一个口号:“玩得专业,专业地玩。”他常常问学员:“你开心吗?你在帆船的航行过程中是否感受到了快乐?”
为了增加趣味性,夏冰羽别出心裁地增加了竞赛制度,每个月举行一场帆船比赛,引进国外“陪审团”制度。而与众不同的是,他还鼓励学员的家长们参与进来,帮助他们去考专业的一级、二级裁判员执照。在整个的月赛过程中,由风之曲派出一名专业的总裁判长,保证比赛流程能够顺利进行。水上的制裁、记分都是由家长来完成的。
学员跟家长都乐于参加,互动性也很好。
仅仅是比赛吗?当然不是。风之曲帆船俱乐部之所以与众不同,还因为它有一个标新的理念:注重群体,而非个人的培养。众所周知,在许多运动中,竞技团队为了更快地出成绩,往往会选择一个出色的个体来进行倾向性的培养。
当你是冠军的时候,从后勤到医疗所有的好资源,都会给你。但这往往会扼杀掉一个原本可以拿到更好成绩的运动员的未来,他会变得懒惰。
风之曲帆船俱乐部在每次月赛之后,都会从大船、小船、男子、女子4个项目中树立一个冠军标杆。教练们会去问别的学员:“你想超越他吗?你想赢她吗?你想当冠军吗?”我帮你!
教练们会帮助冠军以外的群体进行提升,这时候冠军就会感受到紧迫感,从而激发他自我训练意识和危机意识,在教练给别人作讲解的时候,冠军们会更多地去听。
“曾经我还是一名运动员的时候,我深深知道当一切资源都给你的时候,你会变得懒惰,会被超越。但被超越以后,你曾经的荣誉会促使知耻后勇,奋起直追。”这一切都来自于夏冰羽运动生涯的经历:
他知道冠军的荣耀,也明白运动员的艰辛。
很多运动员退役之后,因为与社会脱节严重,生活常常很艰难。为此,夏冰羽推出了——运动员退役计划。
“如果你是中国帆船协会注册的运动员,在退役之后以事业合伙人制做运动俱乐部,只要你是股东,买多少船,我会送多少船。为什么一定要是股东呢?让他们有东家思维,也促使有人愿意拿出资金与他们合作,改善生活。”
同时,夏冰羽尝试开发竞赛训练用的APP,用以实时记录帆船运动的大数据分析,乃至社交。帆船运动的圈子不大,如果有了这它,爱好者们可以每天来进行比赛,增加趣味性。
而在南京,风之曲也拥有了自己的游泳馆,从无到有,一点点实现了最初的梦想。
如今,风之曲已经是一个以青少年培训为主,拥有游泳、花样游泳、帆船等多项运动的综合性水上运动俱乐部,从这里也诞生了帆船世界锦标赛冠军、花样游泳亚洲冠军和游泳等多项全国冠军。
夏冰羽今年也去参加了全运会,帆船在他退役后的这些年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或许他离冠军已经有些远了。
但是夏冰羽越来越坚信,未来海上的帆船冠军,一定会从风之曲帆船俱乐部里诞生。
【责任编辑:霖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