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通过《当兵的人》认识的这位黑龙江籍的军旅歌手,现在的他又多了一个身份——战友文工团团长,刚刚走入会客间的刘斌,少了分陌生,多了分亲切,他的直率、坦诚,着实让身为媒体的笔者有些“吃惊”,而更让人咂舌的还在后面的访谈,如数家珍的20年的军旅生涯,淡定、执着、坚毅、风趣。在专访结束后,面对满脸堆笑的刘斌,笔者的眼圈红了,不仅仅是感动。
误入歌舞团 获全国青歌赛第一“无人问津”
军人世家的刘斌,从小就喜欢文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什么乐器都可以弄出动静来,什么乐器都愿意摆弄摆弄,但多“高深“就不得而知了……
无论是作为京剧老生的“高派”传人,还是日后战友歌舞团的独唱演员,放在刘斌的身上总是多了些命运、偶然的色彩。“我记得那时,长春市京剧团在招人,一共12个名额,可是招了一年了就招了7个人,还有5个没招到,他们想做个招聘的延期,因工作原因,就找到了我的母亲,于是,母亲就顺便想让我试试,没想到,一试就留了下来,那年我16岁,从此我整整唱了10年京剧老生。”刘斌访谈现场,深沉的语调将一切带入30年前的回忆深海中,时不时的哼唱着记忆中的《打虎上山》《空城计》片段,笔者似乎看见了另外一个并非歌唱家身份的刘斌。
无独有偶,如果说进入长春京剧院算是误打误撞的话,那进入战友歌舞团更是一次“意外收获”,一心奔着战友京剧团去的刘斌,因一时没有找到京剧团,而参加了歌舞团的“考试”,嗓音、身材立刻引起了指导员的注意,通过一系列“考核”,刘斌就这样“阴差阳错”的留在了歌舞团,当时的他,用自己的话说,“连一首完整的歌都不会唱”,然而这仅是部队生活的刚刚开始,接下来的半年,在地方京剧界已小有名气的他,从零开始学习发声、练气、乐理,直到8年后,1992年第5次参加青歌赛荣获全国第一,总算可以“扬眉吐气”的他,在各方媒体上却很少能找到宣传方面的只言片语,但这一切丝毫没有打消他在歌唱方面的热情,用他自己的话说“歌是唱给老百姓听的,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的付出,这就够了。”在一首《当兵的人》唱遍大江南北的时候,那又是两年以后的事了。
死记“贝九”为“真唱”高原缺氧
不仅是一团之长,刘斌自然还是一个老百姓喜爱的歌唱家,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自己也曾经参与创作过一些音乐作品——《真情》,就是其中之一,“1993年,我在去香港的飞机上翻杂志时看到一个报道,说梅艳芳要告别舞台了。当时特别有感触,就写了这首歌词,这首歌本来叫《朋友》,后来改名为《朋友的胸怀》,最后定名叫《真情》。”说到兴起,他现场哼唱起来。
刘斌声称自己是个直性子,这和他祖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次慰问演出中,因考虑到当时现场的音响和实际设备情况,录制节目的导演希望大家可用原声带替代 “真唱”,这下急坏了刘斌,“老百姓就是为听咱唱歌才来的,怎么可以不唱,你们不唱,我唱……”那次的演出,刘斌自己生生的唱了两首,因地理条件的原因,两首歌下来,刘斌已是汗流浃背,极度缺氧……
而最令他个人最难忘的演出经历,刘斌称是在日本几万人的体育场领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994年,我在香港的演出很成功,日本一个创作协会就邀请了我和其他几位顶尖歌唱家去开音乐会,连办五场都很成功。最后一场他们邀请我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德文词我是根本不会,当时一个人跟我说只要唱SOLO就行了,我信以为真就答应了。谁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个《欢乐颂》可太难了。”
在开始的几次排练中,刘斌的发音极不标准,日本的乐队指挥连续叫停。刘斌说:“回到屋里,赶紧就对着录像背词啊,先把五线谱弄成简谱,再把歌词标注上中文,费了很大劲。唱下来是没问题了,但《贝九》的前奏特别难记。最后一次彩排时,日本指挥也没给我手势,我都不知道从哪开始唱,回去后又背了一晚上的前奏,最后演出时特别成功,感觉真像一场神圣的仪式。”
200多本心灵日记成”治团方针”
作为战友文工团的团长,刘斌一直身感自己的责任和担子很重,并非源于对团里工作没有信心,而是因为他给全团确定的那个理想目标:“战友——北京——中国”。“为什么我要这样定这个目标呢?很多人都问,我的理解,战友就是指一个团队,这个战友文工团,有着75年的历史,你别看它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有自己的舞蹈团、合唱团、管弦乐团、话剧团、京剧团、创作中心,舞美中心,甚至电视制作中心;但这个团能不能代表北京,能不能代表中国,我希望我的团可以达到一个国家需要的文艺水平,如果不能达到,就要分析为什么,差在哪?去想办法补充,当战友(文工团)的水平能代表北京文艺水平时,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才可以代表全国的水平……”刘斌解释。
五年团长的工作,刘斌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人生的提炼都习惯性地写在日记里,刘斌边说边笑。截止到2012年,不知不觉间,刘斌已写下200多本日记,一些是关于工作上的经验总结,一些自然是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与触动。
在刘斌眼中,人活着是很不容易的,犯错误也是难免的,但要总结经验,少犯重复性错误,是个“死理儿”,“对我来说,日记是文字数学,数学又是一个论证的过程,就拿我们团来说,刚开始你该怎么干,为什么这么干,首先你都要去分析,很多东西是有规律的,很多时候也要遵循规律,日记就可以面对团队现实状况总结规律,以建设好我们的团队。”“三句不离团”的刘斌提起团工作严谨慎重。
记者手记:
这是一场轻松而又沉重的访谈,轻松,是因为访谈中总会时不时听到一些熟悉的旋律,沉重,是体会着刘斌这30年中的各种不易与酸楚。对一个歌唱家来说,对一个一团之长来说,人们总是看到的是台上的风光与成绩,却不了解台下的艰辛与曾经的困境,什么最重要?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刘斌活的有些执拗,有些辛苦,但刘斌自个不觉得,他觉得这才真实、鲜活,精彩,有骨气,如同一本书……有故事,人既然无法选择生死,那么为何不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责任编辑:霖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