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有一位以作品立身,以精品赢得盛名的作家,他笔名路远,原名杜远。寒露时节,记者专门采访了他。路远知识广博,包括文学的、社会的、生活的,好似百科全书一样,让初识者感叹不已。
兴趣爱好激发的文学天赋
路远,原名杜远。1957年出生在化德县。化德县当时隶属于河北省,毗邻锡林郭勒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路远不满一岁,生父就因政治问题被关进牢房。母亲勉强苦撑了一年,为了活路,便带着不满两岁的路远和姐姐,改嫁到锡林浩特,在这座草原之城定居下来。
路远从小就生性淘气,10岁时参加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13岁因文艺天赋被选入锡盟文工团。从那时起,跳舞、唱歌、乐器,几乎样样精通。其中,尤以二胡为专长。那一年,在一次演出时意外骨折,他便遵从父母之命,改行到锡盟运输公司,一边学修车一边学开车。然而,路远的兴趣是文艺,兴趣就是追求的动力,他悄悄地开始练习写作,初试刀锋,便小有成就。1978年,年仅19岁的他,写的第一篇小说《最后一次约会》刊登在锡盟日报上。也正是这一年,他为自己起笔名为“路远”。问其原因,他告诉记者:“我很喜欢屈原《离骚》里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我取名‘路远’。”那时候,在修理厂有一个姓郑的年轻人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诗歌,路远的好奇心被这位大哥的业绩一次次唤醒。“我为什么不试试写作,走一条文学创作之路呢?”从此,他与文学的不解之缘就这样结下了。
路远深厚的文学功底得益于他对文学的酷爱。1960年,在路远只有13岁时,有一天,他和小伙伴们在他家附近的牧机学校周围玩耍,无意间发现贴满封条的教室里有很多书籍,他就和小伙伴们跳窗进去拿了一本,回家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来。就这样,看完一本再拿一本,后来他干脆用麻袋把书背回家,一本接着一本读了下去。“那个特殊时期,人们都不读书了,教室里的书落满了厚厚的灰尘。我们每次都是趁着天还没亮就潜入教室,真是神不知,鬼不觉。”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路远露出了可心的微笑,他说那是他最快乐最惬意的时光。《悲惨世界》《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等世界名著,就是在那个年代读完的,这些书籍一直影响着他跋涉在漫漫的文学创作之路上。
少年路远,不仅勤劳好学,而且能吃苦,肯卖力气。平日里,他总是一边帮父母喂猪,一边手里拿着书在读。撸灰菜叶子,常常磨得双手起满了血泡,他从不言疼痛。做饭时,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拿着书,往往柴火都烧光了也不知道。母亲看他如此痴迷于“闲书”,对他的爱好很不理解,生气时就撕了好几本。此时,他心疼的眼里常常噙满泪花。青少年时代艰苦境遇,并不能磨灭他爱好的意志,就在修理厂工作的几年里,路远6万字的手抄本小说《擒蟒记》在同事中和盟里一些单位里争相传阅,很多人周借传抄,他的名字也随着传抄进入人们的视线。
百善孝为先。襁褓中就和父亲分别的路远,成人后,并没有忘记他的生父。1977年,他20岁时,在河北逐鹿的老家,找到了刚刚释放出狱的父亲。从此,再也没有断了联系。逢年过节寄钱,定期上门看望,直到2000年父亲去世。他为生父养老送终的事,常常为同事们所称道。
1982年,内蒙古电视大学第一届招生,在500名考生中,路远名列前茅,如愿以偿考上了他喜爱的中文专业。
3年的专科学习,系统接受了中文专业知识的教育,他酷爱文学的外在表现,是他翻烂了所有的文科教材。1984年,路远的小说在自治区以及全国的文学刊物上陆续发表。1988年,他出差到北京,得知北师大联合鲁迅文学院要办一个研究生班,已经小有名气的路远被破格录取。与邓九刚、莫言同班。199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应聘内蒙古文联的签约作家,1993年,文联有了编制,在《草原》文学月刊做小说编辑。
爱好激发出智慧,爱好趋动着成功,路远的文学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生活土壤孕育的文学成就
生活乃文学创作的源泉,应该是一条永恒的真理。路远铺满鲜花和赞誉的文学艺术创作之路,就是时时亲吻生活沃土的结晶,他以植根于内心的修养和散发于外在的勤奋,为文学艺术的这一真谛做了最生动的佐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路远的成就当是这一论述的生动诠释。
路远是一位高产作家,有“草原上来的老黄牛”之称。他的作品见证了“老黄牛”的精神和品格。先说数量吧。从1984年算起,迄今为止,他发表长篇小说8部,中篇小说30多篇,短篇小说50篇左右,此外还有报告文学、文学评论、散文、随笔,等等,总共约500多万字。
再看他起步之初就对创作质量的不懈追求。从1984年开始,路远在全国各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有的小说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如《神汉》《在马贩子的宿营地》《荒原,延期的婚礼》;有的改成了广播剧、广播小说,如《红马鞍》《母亲碑》等;有的改成了连环画,如《祭火》;有的被全国各种优秀选集、文集所选载;他的作品被国内名声赫赫的评论家多有点赞。他两次参加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内蒙古文联召开“路远作品研讨会”,老作家敖德斯尔、扎拉嘎胡、冯岺植等出席。远在北京的蒙古族老作家玛拉沁夫对他寄予了关注和厚望。
不久,路远以实力派作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文学新星丛书”时,一年仅从全国选4位成绩斐然、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在第四辑上就有路远的《在马贩子的宿营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这一小说拍摄了一部电视剧《西热图传说》,于1988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首届“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当时被戏称为中国作家的“黄浦一期”,从全国各地选了10多位有成就的作家参与,如:莫言、毕淑敏、余华、刘震云、迟子建、王树增、邓九刚、叶文福、岛子等,路远被选入其中学习。从此步入文学名家行列。
多年来,路远的小说几乎在全国各大文学刊物上都占据了重要位置,《当代》《十月》《人民文学》《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天津文学》《萌芽》《作家》《小说家》《青年作家》《山西文学》《河北文学》《时代文学》《奔流》《草原》,等等。最有权威的几家选刊几乎全部选载过他的作品。文摘类的刊物,诸如《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都摘登过他的佳作。其中《作品与争鸣》曾经破例用了几乎整整一本刊物来选载他的小说《乐园》……全国著名的评论家悉心研究评论他的作品,其中有曾镇南、孙武臣、李陀、何镇邦、雷达等等。文学评论界大腕的介入,为路远的成功之路助力加油,铺设通衢大道。
扎根乡土,源头活水,精品力作,赢得了文学界的赞许,自然也迎来了接踵而至的各类奖项。我们不妨列个简单的单子,数数路远的家珍。
重头奖项有:广播剧《母亲碑》1995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的季节》获内蒙古2014年“五个一工程奖”(最佳图书);短篇小说《在马贩子的宿营地》获索龙嘎奖(1987年-1988年);中篇小说《神汉》获索龙嘎奖(1993年—1995年);曾被评为内蒙古十大青年作家艺术家(1989年),总计约有10多项。其他文艺单项奖就更多了。主要有:小说《险闯乌乎森山谷》1985年获上海“萌芽文学奖”;小说《祭火》1985年获《草原》文学获。小说《在马贩子的宿营地》1986年获“青年文学奖”;小说《神汉》1997年获《当代》“大科技杯文学奖”; 1985年“草原文学奖”;电影《冰上小虎队》2002年获“华表奖”;2007年光线传媒第一届全国电视剧大奖最佳编剧提名。2004年与“大陆优秀编剧团”出访台湾;2005年与影片《珠拉的故事》主创人员一起参加日本福冈亚洲电影节,总计有几十项。路远的文学艺术之路,言其鲜花掌声相伴,诚不过分。
2014年是路远创作的丰收年。他的两部长篇小说前后出版发行。长篇新作《红狼毒》(上下卷,约50万字)经过两年多的创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小说列入“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第三辑”。作品问世后反响热烈。“作家网”对路远进行了专访,“作家在线”对《红狼毒》进行了宣传,《文化艺术报》于2014年10月31日用整版的篇幅对小说进行了介绍推介。国内最有权威的《文艺报》于2014年12月3日也用了大半个版面对小说进行了介绍。此外,“中国观网”2015年3月6日登载文章《路远,草原文学的歌者》,对《红狼毒》及作者进行了全面介绍 。“京东商城”约有30多家网上书店热卖小说,成了为数不多的小说畅销书。随即,有数位影视制作人表示了购买影视版权的意向。同时,作家出版社面向全国进行小说影视版权的拍卖。
另外一部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的季节》,是与乌海一位作者合作完成的。小说以强大的主旋律气势,塑造了一位新时期领导干部马光荣,通过他到某矿务局上任的故事,映衬美好的“中国梦”。这部小说获2014年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这一作品在文学界的影响与日俱增,我区著名老作家哈斯乌拉撰写文章予以力荐,文化名人邓九刚对这部小说给予高度的赞扬和评价。
目前,路远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布里亚特女裁缝》又被列入了“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同时,内蒙古电影集团发出邀请,特约他创作一部30集电视剧《我的乌兰牧骑》,作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纪念的献礼项目,他自己选题创作的献礼刊目《少尉与牧羊女》已经收笔。路远的作品已经成了内蒙古文学界对外宣传的一张张名片,路远本人已是新时期内蒙古文艺园地的一面旗帜。
顺应时代潮流的艺术追求
时下,由于社会读书风气的萎缩,以书籍形式面世的文学作品同样面临着挑战。新形势下,路远的艺术才华指向,迎时应势,触及到了影视领域。除了他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面向更广阔的群体传播外,他本人也加入了影视剧的创作行列,而且成就斐然,为广大观众和影视同仁所瞩目。
路远的影视作品,与他的文学作品一样,脍炙人口,抢人眼球,让人一睹难忘。如《京华烟云》《上海风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以及古装剧《快嘴李翠莲》《厨子当官》《跃龙门》《七品钦差刘罗锅》等;他创作的电视剧总共约有300多部集。首届中国电视剧风云榜评选,他就被作为最佳编剧获得提名。
2007年,中央电视台和吉林市电视台联合拍摄了一部反映女青年志愿者的27集电视剧《静静的白桦林》,由路远编剧。这部电视剧由央视一套在奥运开幕之前作为重点剧目,在黄金时段播出,反响非常热烈,收视率创主旋律影视作品新高,荣获了当年的“飞天奖”一等奖。路远参与创作的30集电视剧《西口长歌》也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重点推荐的最佳电视剧。电影《珠拉的故事》不但在国内得了若干奖项,而且参加了日本的亚洲电影节,受到日本观众的一致好评。五集广播剧《母亲碑》,以草原上一个蒙古族母亲抚养五个上海孤儿为题材,讴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水乳交融的一往深情,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为自治区争得了荣誉。此后,路远又将这个故事改编为电影剧本,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金色的草原》,很快在全国上映。
路远的成就,无疑与他热爱生活、根植乡土、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情操密不可分。这里,一个例子便可雄辩的证实。为了创作30集电视剧《鄂尔多斯风暴》的剧本,他深入鄂尔多斯体验生活,前后去鄂尔多斯多达10几次,足迹遍及伊金霍洛旗、乌审旗、鄂托克旗、准格尔旗及东胜等地。在伊金霍洛旗的一处偏僻之地,他一住就是半年之久,艰苦的生活环境,独自生活思考的巨大孤独,他都默默地忍受了。潜下心来,精耕细作,直到创作出全部的文学剧本。
从文学殿堂步入影视天地,路远经历了转型磨练的洗礼。他的影视成就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2005年,他被中国传媒大学聘为“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14年,被内蒙古电影集团聘请为“内蒙古电影集团影视剧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影视界已经为路远备下了一把名人嘉宾、乃至导师的交椅,路远又站在了新时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前沿。
【责任编辑:难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