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博览 > 正文

《红楼梦》与江宁织造(之二)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2018-10-22
  
图1:江宁织造博物馆外景。

 

图2:博物馆大厅内的“敬慎亭”。

  

图3:“萱瑞堂”外的花园。

  

图4:大花楼提花织机。摄影:程萍

  萍踪悟语

  曹家第二代江宁织造曹寅是康熙名臣、文学家和藏书家。顺治皇帝宾天,曹寅即随8岁的康熙入宫。作为“哈哈珠子”,曹寅与康熙情同手足,16岁时为康熙銮仪卫,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江宁织造郎中、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江宁织造郎中虽然只是正五品,但却只有皇帝的亲信才能担任。

  康熙6次南巡,曹寅5次承办接驾大典,其中4次住在曹家,一次赴扬州接驾,实际工作范围远远超出了其职责范围,受到的信任与器重超出地方督抚。

  因此,谈到康雍乾盛世的经济繁荣和社会活跃,无法忽略以江南三织造特别是江宁织造为代表的中国丝织业、手工业的发展,也更加理解了《红楼梦》和《红楼梦断》中描写的那些极为讲究的日常生活排场和极尽奢华的场面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更加理解了曹雪芹对家世和国势由盛而衰的慨叹。

  在江宁织造遗址上复建的江宁织造博物馆,伫立在离南京市“总统府”不远的中山路与太平路交叉的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很是醒目,由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担纲设计。设计方案五易其稿,最终确定以“核桃模式”和“盆景模式”为设计理念,突显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意境,从南向北层层叠起,如同一幅江南山水画,将现代建筑语言和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博物馆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常设展览有四大主题:江宁织造、云锦天衣、红楼梦曲和中国旗袍。走进大厅,高大的现代建筑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致的中式亭阁,康熙御笔为曹玺亲题黑底金字的“敬慎亭”匾额挂在重檐之下。再向里走,江宁织造一厅从空间变化的视角,展示了清乾隆江宁行宫全景模型、复原了织造衙署大堂,以“白首相见江南”为题,通过模型、图版及视频资料介绍吴良镛先生主持设计江宁织造博物馆建筑的过程及设计主旨。江宁织造二厅从时间变化的视角,以丰富的史料和实物阐述江宁织造在江南地区的特殊地位,讲述了江宁织造200多年的历史兴衰。站在枯树如咽,白雪茫茫的立体画前,品味《红楼梦》结尾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观者无不感慨万千。

  “江宁织造”主题展部分最吸引我的当是萱瑞堂,高阳先生《红楼梦断》中的很多故事发生在这里。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祖母李氏的嫡母文氏同是康熙的乳母,康熙尤其与孙氏最亲。康熙三十八年南巡,第一次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康熙见到孙氏非常高兴,遂以院中盛开的萱草自喻,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和“人瑞百岁”之意,题写了“萱瑞堂”三字赐给孙氏,表达自己对乳母的祝福。《红楼梦断》中这样描写:赤金盘龙,绿地黑字的横匾,写着“萱瑞堂”三字,上款是“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十一日御笔”;下款是“赐工部侍郎衔江宁织造臣曹寅之母孙氏”。匾上正中“瑞”字上面,是一方鲜红的图章,那是御玺,刻的是“万岁宸翰之宝”六字。孙氏离世后,萱瑞堂成为曹家供奉先人之处,李氏则以萱荣堂为自己的起居之所,也是曹雪芹幼年和少年时期在祖母的庇护下恣意撒娇玩乐之地。

  博物馆展出的实物中最有意思的是专门用于织云锦的大花楼提花织机,机长5.6米,宽1.4米,高4米,反映了当时织造业和织造机械的先进程度。南京云锦工艺独特,织造云锦的操作难度和技术要求都很高,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织造。提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造工坐在机下,根据上面织工提起的花纹经线进行挖花盘织、妆金敷彩,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织一幅78厘米宽的锦缎,织面上就有14000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都要在这14000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和艰苦。南京云锦工艺至今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替代,故而有“寸金寸锦”之说,于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出的2台云锦提花木织机还能够正常使用,2名工匠正在编织。望着工人灵巧的双手,我的思绪飞向了欧罗巴。作为近代工业源起的代表性事件,珍妮纺织机诞生于18世纪中叶,比17世纪末就盛行于我国江南的斜面大花楼提花织机晚了几十年,但珍妮纺织机却引发了西方纺织工业革命,推动纺织工业和近现代工业走上了大机器生产之路,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比珍妮纺织机早半个多世纪且先进得多的大花楼织机没能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标志物,只成为传承南京云锦的载体。差别又在哪里?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wzb/html/2018-10/19/content_405882.htm?div=-1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