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博览 > 正文

查户口

来源:北疆风韵 作者:林海清      2017-04-19

  

图片来源于网络

    提起查户口,现在40岁以上的人或许还有印象。人们知道,国家是1984年才开始全面实行身份证制度,在此之前,确定身份的主要证件就是户口簿,另外还有工作证、学生证以及所在单位出具的介绍信、证明信等。一般情况下,查验户口还要和查验粮食供应证同时进行,因为有户籍必然有粮本,互相印证,更为有效。也正因如此,警察查户口就成了家常便饭,以至于有时别人问得多了,对方就会反问道:你查户口啊?

   我是1973年从事公安工作的,开始是刑事侦查员。那时候经常夜间办案,涉及到寻找证人、询问嫌疑人,有时半夜三更敲门入户,每当人家问道:谁呀,干啥的?我们通常都会回答:查户口!现在看来,那时候的所谓查户口,其实是在扰民,因为凡是上了年纪或是神经衰弱的人,在熟睡之中突然被喊醒,下半夜就别想再睡了!然而,通过查户口也确实能发现一些问题,尤其是流窜作案人员。记得在1975年的冬天,我们接到举报,某犯罪嫌疑人藏匿在加格达奇春友工区附近的一个盲流点,所谓盲流点,就是一些无户口人员的聚集地,在深山老林里,三五户聚在一起,远离城镇,以捕鱼、狩猎、采集山货为生,当年在大杨树林业局,这样的自然村屯高达2000多个,人口20多万人!得到消息后,我和另一同事前去抓捕,那是一天深夜,我们三人在深山里踏着积雪步行三个多小时,在距离铁路线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向导停下了脚步,他指着眼前的几户简易木杆房告诉我:这就是你们要找的人家,具体哪户自己查。我们随即开始敲窗户,那是些用树枝糊上塑料布的简易窗户,被我用手一敲,塑料布就碎啦,形成一个窟窿,寒风吹了进去,屋里人大声问道:谁呀,干甚么?我的回答是:查户口的!当进入第二户人家的时候,发现一铺火炕上睡了14个人,男男女女,拥挤在一起。经过审查,不仅有我要找的那个盗窃犯罪嫌疑人,还意外抓到一名‘逃亡地主’!当时的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火炕是热的,屋里是凉的,墙壁没有粉刷,黑乎乎的凹凸不平,人站在屋里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可见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简陋!通过查户口有时还能意外发现其他问题,比如有一次,我们在松岭镇夜巡,已经是夜里两点多了,一户人家的电灯还亮着,我们觉得可疑,于是翻越杖子进入院内,透过窗户一看,男子在炕上大睡,女子穿戴整齐坐在门槛上哭泣,门梁上已经拴好了绳索,原来是夫妻吵架,女方想寻短见,我们立即敲门,终于把那位男士喊醒,避免了一起悲剧!

    如今,居民身份证已经在全国联网,信息查询系统快速便捷,真伪立见,已经不再需要查户口了,粮本取消了,粮食也不用限量供应了。这无疑都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回头再看,户籍制度在我国实行了60多年,毋庸置疑,它在社会管理中也确实发挥了某些积极作用,但就其本质来说,仍然是等级制度的产物,同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因为同样一个人,出生在农村与出生在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身价是截然不同的。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差异在于享受的社会资源、医疗福利、公共设施、就医看病、入托、入学、工伤死亡等诸多方面,待遇都是不同的。现在世界上还有少数几个国家实行农村和城镇差异的户籍制度,其中就包括我国。因此,伴随着查户口一词走进历史,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也势在必行,这是迟早的事儿,尽管有难度

【责任编辑:尔玉】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