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博览 > 正文

宋德金:关注现实 重视历史(图)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宋德金      2016-11-07

  《辽代南京留守研究》,李谷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72 .00元。

  《辽代南京留守研究》,李谷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72 .00元。

  手捧香港学者李谷城(国成)先生遗著《辽代南京留守研究》,心情沉重而无奈。这部学术书稿在出版社滞留多年才得以出版,当此书出版时,作者已经离去。作为为他联系书稿出版的我,每想到此,就感到无比愧疚。

  李谷城二十多年前在香港珠海书院中国文史研究所攻读硕士,本书是他在硕士论文基础上补充修改而成。其指导教师梁天锡教授是治宋史的前辈学者,长期担任香港能仁书院的宋史教席。梁天锡教授师从著名学者宋晞教授,而宋晞为著名宋史学者陈乐素(陈垣之子)之高足。由此可见李谷城教授的师承渊源。

  据作者说,之所以选择研究宋辽金史、并确定这个课题的原因,除了敬仰宋晞、梁天锡教授的宋辽金史研究造诣之深以外,也同当时香港的政治环境有关。作者认为,辽代南京政权转移与香港回归两者之间有许多可以类比之处,南京留守与香港“特首”的任用条件、背景、规律又有可借鉴的地方。我想不管这种类比是否精准,却充分表现了一位史学研究者对国家与乡土命运的关心。

  辽南京设置的过程,是公元936年辽太宗应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之请,攻灭后唐,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938年,晋以燕云十六州并图籍献契丹,石敬瑭向契丹奉表称臣。契丹升幽州为南京(燕京),为辽五京之一。站在中原汉族王朝立场上,这是一个屈辱的事件,因此石敬瑭遭到千载骂名。燕云十六州并入契丹版图后,在客观上把北方游牧、中原农耕两个民族及不同生产方式联结起来,推动了这个区域、进而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辽南京地位的确立,是北京及北方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金海陵王时,将都城从金源“内地”迁往燕京,改称中都,是北京成为北方中国乃至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开端。

  本书详细考证论述辽南京186年间所任用过留守之出身、任用原因、任期、功过及结局,进而探索南京留守之任用规律。本书还对与南京留守相关联的问题,如辽朝官制、契丹汉化等作了论述。正如李谷城的指导老师梁天锡对硕士论文的推荐书中所说,其中第二、三、六章,即有关辽南京留守的任免分期、委任背景、任用规律等论述为超水准之作。特别是作者在第六章指出,辽朝南京留守任用规律有三:从汉人过渡到契丹人;从降将过渡到皇亲国戚;从频频更迭到世袭。从这些规律可以看出南京兴衰变化过程及与辽朝的关系。此论尤为深刻。作者还从地理、政治、军事三个方面,探讨南京治乱对辽朝的影响,指出南京对辽朝而言,契丹得之而兴,失之而亡。这些论断给读者以很大的启迪。

  此外,作者还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从更广泛的时空和更广阔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辽南京治乱得失对辽朝的影响,综述历代对燕云十六州割献之评论,分析契丹汉化的研讨成果,以及阐述“征服王朝”与“中华一体论”的争论概况,使得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至于书后的附录、附图,为普通读者和专业学者了解记忆与深入研究辽南京留守问题提供了方便。

  通观全书,这是一本考述缜密、资料翔实、颇有见地的力著。相信它的出版,定会引起辽金史、北京史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并把这个课题的研究继续引向深入。

【责任编辑:一支笔】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