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呼和浩特的街景照,大半离不开骆驼车。尤其是中山路,记忆最深的景象就是:一座孤零零的“918纪念堂(工人文化宫前身)”,四周一片旷野。一队骆驼车行驶在两边长着些杨树的土路上。当年拍摄这张照片的摄影师也是没办法,取景时,避开骆驼车,剩下的,也只有荒野、农田了。摄影,总要有点人气,有点事物吧。
1971年,我开始在呼市工作。就住在地质局南街西头。呼市第一运输公司就坐落在地质局南街东头,俗称“马车社”。虽说是“马车社”,大都是骆驼拉的胶皮轮马车。当年,呼市街头看不到几辆汽车。星期日休息,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经常一个人从地质局南街开动“11路”,经由锡林南路、中山路、大南街,一路前往大召。路上走半个多小时。10次有9次,一路遇不到一辆公交车。最多能够遇到一到两辆解放牌卡车,骆驼车倒是经常能看到。当年的骆驼车运输量至少占据了半壁江山。
初见骆驼车的时候,觉得很新奇。从小生活在天津,没见过骆驼,却在图片上见识过丝绸之路上的驼队,脑海里总有一副画面:碧蓝天空,金色沙海,一队驼峰高耸的骆驼,骆驼两侧挂着箱笼,悠扬的铃声随着驼队在大漠中传播……到呼市工作以后才知道呼市在北线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才明白,驼队从呼市北上,走了几百年。
看到骆驼车之后,目光总是在驼峰上。看到骆驼松松垮垮的驼峰,就想像着,大约是在城市中生活,天天都能吃能喝,并不需要忍饥忍喝,骆驼不需要储备太多能量吧。
骆驼车的车厢体积并不大,和普通的马车基本相同。骆驼的体量比马大多了,看上去,骆驼的身长比车厢还要长一些。骆驼的屁股后面,都带着一个马粪兜子,骆驼拉屎的时候,那个粪兜子能兜住大部分,但也免不了落在路上一些。骆驼撒尿,更不是那个马粪兜子能够接的住的。骆驼往那一站,哗哗地浇一片路面。在其他的路面,骆驼车只是经过,骆驼尿随尿随干,气味随风飘散,并不怎么强烈,只要嗅觉不是那么强闻不到。在地质局南街就不一样了。每天骆驼车进进出出,经常能看到三五辆停在一起,在地质局南街的西口等待着。从单位门口一出来,就能看到赶车的工人在路边的钻天杨下吸烟休息。扑鼻的气味从骆驼的粪兜子里飘散出来,洋溢在大街上。赶车的工人师傅当时自嘲说,闻着骆驼屁上班,带着骆驼粪味回家,家里的孩子都不待见。
大约是在1977年到1978年之间,“马车社”的工人师傅和工程师一起,自己设计组装了柴油车,呼市街头出现了“蹦蹦车”。“蹦蹦车”冒着小股青烟,“蹦蹦,蹦蹦”地响着,原来赶骆驼车的师傅们坐在驾驶座位上,兴致勃勃地来往于呼市的大街小巷。当时的《呼和浩特日报》刊登了一个整版,报道了这件盛事。在国家工业能力不足以满足运输能力需求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告别了骆驼屁股,告别了臭气熏天的骆驼棚,开上了机器车,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蹦蹦车”,前面就是一台最为普通的柴油机,作为机头;后面挂上一个装载量1吨的卡车式车体。司机座椅在机头和车体之间,和普通拖拉机的座椅基本一样。连个车棚也没有。没有风的时候,司机师傅开着“蹦蹦车”行驶在路上,柴油机排烟管冒出来的烟气一股劲地往司机脸上扑。逆风行驶,更是难受。尽管如此,“蹦蹦车”还是取代了骆驼车,在呼市的大街小巷,“蹦蹦”了好几个年头。“马车社”这个曾经约定俗成的名字,随着“蹦蹦车”的“蹦蹦”声音,开始变得名不副实。
骆驼车消失了。作为呼市的一景,在“蹦蹦车”上路之后,就成了历史。成了记忆变得越来越遥远。“蹦蹦车”在呼市也没有“蹦蹦”多长时间。不过三五年时间,“蹦蹦车”也变成了历史,在记忆中留下的痕迹还没有骆驼车深刻。小区里停满了各种牌子的私家车。对汽车的牌子我基本上是门外汉,宝马、奔驰还认得,皮卡也还认识,对于更好更贵一些的车牌子就不清楚了。还是孩子说起来,小区里也有更好一些私家车。小区门口,每天都有中型面包车给超市和酒店、饭店送来配送的各种食材、商品。门外,找不到停车位的车转了一圈,没办法,只好找收费地下停车场停车。不远处放置的垃圾转运箱,每天都有高压冲水车过来进行冲洗清洁。清扫车,在路上一边洒水,一边清扫、吸尘。园林绿化的水罐车,每隔一段时间,就逐一为绿化带浇水……载重五六十吨的重卡,现在也远离了市区,只在边沿地区行驶、停留。
傍晚,在沿河绿化带里遛弯,看着沿河路上行驶的各色车辆,尤其是在下班高峰时段,看到路口拥堵的成片车辆,有时候,就会想起当年的骆驼车、“蹦蹦车”。当年呼市的道路远没有今天这么宽阔。只是当年呼市路上的车实在太少了,以至于走在路上,总感觉到空旷。空旷的马路上,骆驼车、马车慢悠悠地移动着,“蹦蹦车”冒着淡淡的青烟,“蹦蹦”“蹦蹦”地响着,后来居上,迅速超过骆驼车。这幕景象,早成过去,成了遥远的记忆。
有时也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蹦蹦车”会不会越改越好,最终形成一个车厂?“蹦蹦车”问世以后,还是有些改进的。排烟管的位置改进以后,“蹦蹦车”车头安装了车棚子,司机用不着风吹日晒;还改过颜色……思维发散以后,却感到一阵后怕:满大街的“蹦蹦车”,那烟气、噪音,谁受得了?幸好!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226/2995163.shtml
【责任编辑: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