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朱铺村的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严强华      2018-12-12

 

王金石绘 严强华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一过清明,家家门口,都是剥野笋的人。朱铺多山,山多野竹。笋多了,尝鲜而外,做泡菜、晒笋干。

  朱铺野菜资源多,扶贫项目里,计划要散播野菜——不是一厢一厢的,更不能大棚。让游客屋前屋后、田间地头,各种野菜,俯拾即是,不断惊喜。

  《朱铺村扶贫微记》是一本小册子。73幅画作,66幅图片,文字仅万余。

  驻村扶贫,我被要求所有工作留痕迹并进行“痕迹管理”。写在日志本上的文字,简单记事;用于各种检查的图片,平衡挑选。驻村一年来,每天梳理、记录当天事务、观察、思考,坚持在朋友圈推送“扶贫微记”,有时一日数条。不为检查,发乎内心,内容和体量,远非上述可比。

  文字和图片,皆为真实表达,这既是新闻从业30多年的职业习惯,更是性格使然。一向认为,真实的记录,其力量甚至大于评说。有心人自然有心,明白者自会明白。无节制、不恰当的评说,看似引导,实则干扰,甚至限制。600余条、10多万字的“扶贫微记”,在这里凝练、浓缩,1万余字的书稿,信息丰富,自信可以咀嚼。

  年逾七旬的王金石提笔画朱铺之前,我只在去年老家浠水几个文人的饭局上见了一面。分手数月,忽一日,发现王老以“扶贫微记”为素材,画作频出。又今年春天,两赴朱铺采风,灵感汹涌,落笔更加肯定,放笔直取,一气呵成。迄今为止,我兀自写“微记”,他兀自画“微记”,互不相扰。

  驻村一年,“扶贫微记”内容全面覆盖扶贫工作、生活、乡风民俗观察、民情体察,并不奇怪。巧合的是,王金石的73幅画作,本无意于宣传扶贫,无意于推介朱铺,居然同样覆盖了这些内容。“扶贫微记”里丰满、鲜活、真实的朱铺,不断击中王老。新闻抓拍的记录,艺术形象的再现,不期而遇,相得益彰。

  对王老的画作,我是槛外圈外人,专业上不敢置喙。我只看到朴实善良、对土地和农民的情感,干净、纯粹,一派天然。写者有心,观者共鸣;尺幅之间,廓然远见。以当下目力所及,这样的画作扶贫,在全国精准扶贫领域,一时无两,期待并相信会产生特殊的社会影响力。

  必须感谢的是,在这本画册里出现的90多位朱铺村民。当我举起手机,除了极少数女人害羞地躲闪,都不扭捏,以真实示人。图片使用授权的签名,连一天书都没读过的,也依葫芦画瓢,稚拙地签名。

  画里画外,窥斑见豹。读者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朱铺,一种真实的驻村扶贫,一片真实的中国乡村。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207/2983507.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