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切地体会到想念原来是会在心中生根的,起初是自己有了女儿之后,而使这种体认显得更强烈的,则是有了外孙之时。而每当这体认在脑海中显现得很具体、很明晰时,我便会想到我的妈妈,想到妈妈曾对我的牵挂,对我的想念。
细想起来,妈妈曾对我的牵挂实在是太多太多,可以说,这牵挂几乎与她大半生的生活相随而在。这里我讲一件记忆很深的事情:
我15岁到外地读高中,那是第一次长时间远离父母。我刚到学校时很想家,尤其想念母亲,想父亲离开我时的那个背影。我将要去上学的那几天,看到妈妈在为我收拾行李和衣服时偷偷地抹眼泪。父亲赶着我家的那头毛驴给我驮着行李与用品送我到学校,第二天他要回去,我站在学校外的高坡上目送他,当他和驴子的身影消失在远处的土坡后看不见时,我的心里一下子变空了,禁不住一个人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几个星期之后,我想家的情绪渐渐平和下来,继而即把心思用在了紧张的学习之中。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利,虽然相距只有40余华里,但我也只是到了学期中间回家一次。我第一学期回家是“五一”节假日(我们那届高中生是春季入学),妈妈见到我时,高兴得流出了眼泪。当我发现妈妈掉了一颗牙时,她赶忙掩饰着说:“没事!没事!”婶婶悄悄告诉我,妈妈的那颗牙,是我上学走后想我想掉了的。婶婶给我讲述了妈妈如何因想念我而上火,致使牙床发炎化脓,直到失去了那颗牙齿的过程,我的心里有些隐隐作痛——我知道妈妈一定很想我,但没有想到她会想到这样!
的确,当时我多少有点想不明白,妈妈是个要强而又很开通的人,她历来十分支持我读书,可我现在真的到外面读书去了,她却又是这样的想念和不舍!那天夜里,我睡在妈妈的身边,靠得很近,我本想和她说一句话:“妈妈,我在外面读书一切都很好,其实你不必那样想念我。”可是却没有说出口——当时没有,以后也没有。
“其实你不必那样想念我”,当时只是说不出,但并不知道是为什么,而现在我明白了:与你最亲近并且倾心爱你的人,因别离而生出的想念,是在心里生了根的,所以,绝不是别人让“不想念”就可以不想念的。
当然,想念的程度不一定是对等的。我年轻的时候常听长辈们讲一句话:“上往下亲。”这个“亲”含义丰富,其中包括关心与想念。如父母和儿女之间,别离之后虽然彼此都会想念,但往往是父母想念儿女会用心更重些,以致会更细致入微并难以释怀。我当年听这话时,只是在耳边淡淡而过,几乎没有入心,更没有去多想,直到我们的女儿离开家到北京读书之后,才真正理解了那句话的意味;到了女儿、女婿到美国去做博士后工作,并把外孙带去之后,我对那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切了!这时,我理解了当年妈妈为什么那样想我——我甚至完全能想象得出,妈妈当时想念我时的心境和神情。
如今,已年届花甲的我有时在想:假使我那次向妈妈说出了那句话,不知妈妈的心里会有何感受,但我自己肯定会后悔万分的。是的,我现在渐渐明白,发自心底的想念,几乎是说不出原由的,所以,几乎同样没有什么具体的理由或说词可以使之淡去,或轻易得到改变!除非有的所谓“想念”只是挂在嘴上,逢场作戏般地随口一说。不客气地说,这是对“想念”二字的不恭,甚至是戏弄。是的,“想念”二字以“心”为安放之基,生根之地,足见其造字构词的意味之所在!(宋生贵)
原文链接:http://jswm.nmgnews.com.cn/system/2018/10/18/012584856.shtml
【责任编辑: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