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一直是光明的使者。蜡烛曾点亮了一盏盏温情的灯火,把每一个漆黑的夜晚照亮,帮助我们驱赶黑暗,温暖每一颗孤单的心。如今,蜡烛却已在烛火阑珊处悄悄隐匿,退到辉煌的华灯后面。
蜡烛,如豆的光亮,静静地发着微弱的光。可千百年来,它照亮了我们幽暗深静的心路,拨亮了心与心的灵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西窗下,烛影摇红,摇出了意暖暖,情融融。轻轻剪落烛花,烛光亮起来,照亮秋水般的眼睛,映红欣喜的脸庞。“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无月的夜晚,离别就在眼前,蜡烛也通晓人的心意,替人垂泪。离别的酒宴上,凄然四顾,不忍离别,却又无以为寄。这个离别的夜,去哪里折一枝柳?到何处寻一弯月?只有蜡烛最懂人的心,为离人彻夜流泪。蜡烛,是多么善解人意!
烛光,莹莹点点,翩翩然然,不喧哗,不张扬。像一首晶莹明丽的小诗。烛光是所有的光彩里最柔和的,像人轻浅的微笑,温暖贴心。
烛光照亮的范围有限,但却是倾尽了全部的力量。沥沥的烛泪,燃尽方休,像人呕心沥血,只为给他人传播光和热。所以我们一直认为,蜡烛是在灿烂书写着奉献精神的诗篇。
许多年前,我还在上中学。那时候停电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们正在上晚自习,突然停电。同学们却一点也不喧嚷,悄悄拿出准备好的蜡烛,点燃。有的同学向邻座借来光源,真像火种的传递啊!我们都心领神会地感受着这一个普通而奇妙的瞬间,一切尽在不言中。不一会儿,烛光错错落落亮起来。这时候,我看到美丽的老师的笑脸在烛光中愈发温馨迷人。在烛光的跳跃中,光线明明暗暗,心中的暖意如水般。老师那天好像要借题发挥,讲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讲得很动情。
那些暖色的记忆,如旧年的画一样,虽蒙了一层岁月的昏黄,却依旧清晰可见。
今天,蜡烛已经退到了生活的一角,寂寞地守候着。现在,慢慢失去了实用价值的蜡烛,越来越被人们忽略。在如同白昼一样的日光灯下,明晃晃的光亮,把人与人的距离逼近,缺少了烛光下“相看两不厌”的美感。没有了烛影摇曳,缺少了光影的忽明忽暗。五色的高级的彩灯把空间辉映得斑斓多姿,却缺少蜡烛的温馨静谧。那一种只有烛光下才有的温暖、祥和、朦胧,都远去了。
如今蜡烛在人们生活中主要起装点作用。一些格调高雅的咖啡厅、茶楼等地方用蜡烛来营造气氛,烘托情调。还有,人们精心设计烛光晚餐,享受浪漫温馨的体验。各种不同的宴会也少不了红烛的装点。可见,蜡烛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有公认的审美价值的,这源于我们根深蒂固的“蜡烛情结”。
希望蜡烛的微光,永远存留在于我们不灭的记忆中。蜡炬成灰,温暖永驻,记忆火红。文/马亚伟
原文链接:http://jswm.nmgnews.com.cn/system/2018/10/10/012579462.shtml
【责任编辑: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