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唤醒旧书的新生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马维      2018-08-21

  客居日本的中国女作家苏枕书女士,最近推出最新个人散文集《松子落:京都九年》,文风清雅俊逸,纵横开阖,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

  读书人,通常离不开与书相关的话题,作者笔下的“京都旧书店”尤令读者印象深刻。话说,仙台东北大学附近的百年老店熊谷朽店即将关门停业,一度繁华的大学街如今只剩一家旧书店。想当年整个宫城县在20世纪80年代曾开张一百余家旧书店,到2016年却锐减为三成。如今学术书店生意越来越艰难,东京一些旧书店主人提起京都尚存的旧书店总是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所以常常觉得能在这里居住的读书人很幸运,可以在人文气息浓郁的京都邂逅这些心中所爱。对作者而言,除了学校、研究所之外,旧书店成了她每天必经之处,旧书店的主人亦师亦友。虽然搬过好几次家,但总没有离开北白川附近,因为这里不仅离苏女士的学校很近,生活设施齐备,还有很多旧书店相伴。最近一次搬家,她索性与一家“友之店”为邻,每当晨昏听见店里进进出出搬书的响动,让人倍觉身心安宁。不远处还有“竹岗书店”与“善行堂”,前者有非常丰富的科学史、医学史藏书,正是作者学习需要的专业知识。这家旧书店空间逼仄,不太适合闲逛,读者多半是事先查好书目,上门有的放矢。后者主人是苏女士多年的朋友,店内总有很好的文库本,空间虽小,但布局舒适,光线适中,还从早到晚流淌着美妙的爵士乐。作者买菜回来,经常到此看书买书,多半倾囊而出。买书与读书其实是不断控制欲望、精炼问题的过程,如果只是肤浅的兴趣,没有丰厚的知识,就不会被旧书之神所爱,架上图书即便在那里,也如同穿了隐身衣,绝不愿意被无心的读者发现,人和书之间也是有眼缘的。

  苏女士坦陈,对她而言,旧书店最大的魅力在于“唤醒书籍的新生,是作者、出版方、购书人、卖书人、读书人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旧书店使古籍藏书重新进入社会的流通环节,令它们带着从前的记忆,来到新主人身边,激励新主人的学习与创作,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都觉得很温暖。

  说到藏书,京都的木村蒹葭堂不得不提。木村蒹葭是江户中期的文人、藏书家,生于大阪,有书斋曰“蒹葭堂”,曾藏书于后人秘府,今藏内阁文库,甚为知名。而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据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当时出现了私人藏书家专门建造藏书楼的现象。而私家藏书的历史要更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私家藏书虽然规模不大,分散在全国各地,好处是相对容易保存,转徙也比较方便,当官府藏书因战祸受到严重破坏时,私家藏书便成为了官府藏书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来源。可见中日的文化渊源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细润无间。

  然而,藏书需要巨大的空间和小心的维护,除了少数有后世子孙继承家学的,大部分藏书仍难以避免售卖的命运。在日本,如果一个藏家逝世了,家人一般都会通知其生前好友,尤其是学界同道,问对方要不要来看藏书,顺便拣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和版本。也有旧书店老板主动去电致哀、说完套话后便询问是否出手藏书,这些学者前辈们流入旧书店的私藏,又成为学生们纷纷寻觅、收藏的对象。有时,单看旧书店寄来的新刊目录,就能大致猜出这批藏书来自哪位学者。世事在变,沧海桑田,回眸远眺,正所谓“昔日藏书依旧在,只叹人约黄昏后”。

  著名的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在东方,对于一个嗜书如痴的人、一个终身离不开阅读的人来说,旧书阁、藏书楼才是他们灵魂深处无法割舍的记忆,因为那里藏着故事、藏着情感、藏着温度……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0821/2915855.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