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寻找我们的“父亲”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      2018-08-07

  《黄冈秘卷》这部小说讲述的主要是“我们”的“父亲”的故事,通过对共和国往事和家事的细致打捞,生动地呈现了一代人的“初心”。

  父亲刘声志也叫老十哥,是刘家大塆“最有出息的男人”。他自尊、顽强、坚定、果敢、大气而又不乏细腻,既有黄冈人“一根筋”的性格,又有着传统士人的“风骨”。年轻时他在狱中受到共产党人国教授的影响,从此坚定了献身“组织”、为人民谋福利的信念。他长期在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从来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抗洪时大堤垮塌,他镇定自若,身先士卒堵住溃口;在工地上劳动,他比民工还像民工。他痛恨腐败。家人常年租住农民的危房,饥荒年代靠祖父开荒种粮补贴口粮,妻子到了退休时仍是普通工人。他“生是组织的人,死是组织的鬼”,一生珍惜、维护“组织”的名誉:大批斗时,他不惜从三层高楼上跳下自证历史清白;当妻子单位发不出工资时,他悄悄挪用自己的补贴充当她的工资,为的是不让她对组织失去信心……

  最为可贵的是,作者刘醒龙还深入地揭示了“父亲”身上丰富的“人性”。老十哥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背诵起《诀别书》(林觉民的《与妻书》),这篇缠绵而又荡气回肠的短文贯穿整部小说,“小爱”一旦升华为“大爱”,革命的激情和儿女私情就水乳交融在一起了。当个人生活与“组织”要求发生矛盾时,老十哥坚决服从组织决定,斩断了与海棠的情缘;但他一直怀念她的那枚“福特车”发卡,还有她舔冰激凌时的可爱动作……革命者身上散发出的小布尔乔亚情调,非但没有抹黑他的形象,反而将他烘托得更加真实可爱。

  在小说的结尾处,北童说了这样一段画龙点睛的话:“苏明允曰,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古今来大勋业、真文章,总不出人情之外……”正是因为老十哥无比珍视“人情”,所以才能超越单一的尺度,以“大爱”烛照理想。

  这部小说有两条并行的叙事线索,一条是续编《刘氏家志》,一条是解读《组织史》。前者隐喻“小家”,后者隐喻“大家”;前者象征着重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后者象征着追寻革命伦理和价值理想。

  《黄冈秘卷》这个题目看似寻常,其实意味深长。首先,它指的是流行于全国的高考复习习题“黄冈秘卷”,寓指黄冈的文脉传统。其次,它指的是黄冈特有的人文历史,包含着“五水蛮”文化、苏东坡的传说、林家大塆秘事等,特有的地域文化孕育了黄冈人的独特“风骨”。第三,它指的是家族秘史,包含从曾祖父、祖父到父亲的传奇故事,隐含着传统伦理、革命精神等等。“我”一方面寻找着“黄冈秘卷”的策划者、炮制者,一方面也在寻找“父亲精神”诞生的秘密。这个双重寻找既是对“初心”的追寻,也是对于价值理想的新建构。

  当然,小说也提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个时代,作为“父亲”之子的 “我们”是否真的存在?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0806/2904851.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