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伦贝尔学院的课堂、图书馆、操场,在学府路中学的讲台,你可以看到这么一个人:佝偻着腰、仰视蓝天、手托后颈部,走起路来总是这么一个姿势的青年,他就是呼伦贝尔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大四的学生李鑫。
出生在兴安盟科右中旗的他,孩提时代和其他小伙伴一样捉迷藏、荡秋千、弹玻璃球,做着任何儿时应有尽有的游戏,生活中充满欢乐,然而在他13岁那年,这种快乐就再也没有出现,一场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得了一种奇怪的病,颈部不能自如,走路只能仰望天空,食物难以下咽,就是喝口水都是那样艰难,在当地医院看后也找不出原因,他从此开始了仰望苍天、手托后颈走路的艰难历程,这对一个仅有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残酷的,本来生活并不富裕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更令小李鑫难以忍受的是来自外面的压力,小伙伴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和他开心玩耍,而是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他转,有的还取笑他,他成为一些人饭后的谈资,走到哪里,哪里都有冷眼,夹杂着议论,仿佛背后总有人对他指指点点,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他回到家跪倒在母亲脚下,乞求母亲再也别让他出去了,在家天天和妈妈在一起,他忍受不了这种歧视,实在忍受不了了。
看着眼前哭成泪人的孩子,母亲的心像刀子一样扎进去,她决定就是砸锅卖铁,借钱也要去外地大医院为孩子治病,她和爱人打那一刻起带着小李鑫踏上了漫漫的求医路。区内外的大医院他们看了很多,各项检查指标都非常正常,结论是:无法确诊病名、病因。自然也就无法下药。更让大人和孩子难以承受的是一个大医院的专家的话:看着孩子的状况,最多还能活五年,这就是说,小李鑫的生命将永远定格在18岁。本以为去大医院能治好孩子病的李鑫父母听后愣在那里有半个多小时,他们看不见周围的一切,听不到别人说些什么?思维停止了。充满希望而去,带着绝望而归,他们不知怎么把孩子带回家中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把对孩子一生的爱在五年内全部给孩子付出。这天起,皱纹爬满了他们的额头,白发出现在他们的鬓角。这天起,一向性格开朗的李鑫父母变的沉默寡语,家里再也没有欢声笑语。这天起,李鑫家的天空一直乌云笼罩。
从小就懂事的李鑫对人生的概念还不清楚,但他知道他会过早的离开父母,这从父母以泪洗面的状况可以看出来,他不停地拭去母亲脸上的泪花,帮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变着法儿逗父母开心,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他曾绝望过,萌生过不再活下去的念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勇气,他曾想过用什么方法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用自己的解脱减轻父母的负担,然而,在他的心灵深处也有一种念想:也许苍天有眼,能给他带来生的希望,或许能出现奇迹。看到孩子这样,有好心人对他母亲说,大夫看不了的病,可能是邪病,要不去求个“大仙”驱驱邪。他对母亲说:“别听那些,都是骗人的,我都是中学生了,信科学,不信那些歪门邪道,既然大夫没见出来毛病,那就是没毛病,我一定好好活着,一定会好的,好好孝敬你们”。母亲说:“会的,检查我儿子什么都正常,有父母在你身边,你能生活的更好,你是好样的”。就这样母子间互相安慰,共同迎接着一个又一个黎明的到来。
真的如李鑫所愿,苍天对他伸出了温暖的手,奇迹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他在读书中迈过了18岁自己人生的这道“坎”,在2013年他21岁那年,他跨进了大学的校门,走进了呼伦贝尔学院,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他要在这里探索生命的奥秘,用行动证明他存在的价值。在大学的生活中,他看到了真情,体会到了真心,这里没有歧视,有的是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这一切让他的脸上有了笑容,更增添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他说:“有这么多关心我的人,我怎么舍得离开他们,我要更加坚强,我还要用我的所学回报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生、感恩每一个热心的人”。他常常自励:身残不能志残。他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班级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为了有一个好身体,他克服自身的缺陷,经常锻炼身体,有时也和同学一起打打篮球,现在他是大四的学生,每天他都去学府路中学实习,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毫不保留的灌输给孩子们,对他们讲解关于人生的真谛:自强、自励、自尊。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诺言。
已经25岁的李鑫就要离开校园,走上社会,他说:“自生病以来,我始终努力学习,不认为疾病是我追求人生理想的障碍,我的人生和他人并无两样,本来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的学生:只要肯努力,一切皆可能。”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为人师表的好老师。这位不断进取的莘莘学子,将要托起的是明天的太阳,明天的希望,他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也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责任编辑:尔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