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慈母的二三事

来源:北疆风韵 作者:理解      2017-04-18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记事起就听着母亲唠叨,小时候有一次,和小伙伴去河里洗澡,过了吃饭时间,母亲问干啥去了,无语。母亲用指甲在我的腿上轻轻划了一下,白白的一条印迹,母亲生气的举起一根树条说:“以后还敢偷着去洗澡吗?不知道危险吗?”但树条没有落下来,我吓哭了,前不久,就在那个河里一个小孩因为洗澡溺亡,很可怕。时至今日,我都不敢去大河洗澡。在我的记忆里,我小时候母亲打我两次,第一次是上小学时,因为三个同学看我背了个花书包而嘲笑我,我便和他们打了起来,小时候学点武术,虽说没捡便宜但也没吃亏,放学后他们的家长陆续到母亲那告状,结果我又挨了母亲一巴掌,很疼,我委屈的哭了,母亲把我搂在怀里,她也落泪了:“儿子,娘知道你委屈,可怎么也不能去打架啊,打架不是好孩子”。看的出,巴掌打在我身上,疼在她心里。再一次,就是我在供销社门前捡了十元钱,在那个年代,十元是最高数额的人民币,尤其是在老家的农村,九分钱能买一个鸡蛋,七毛钱就能把一斤猪肉拎回家,何况我有好久没有吃到白面了。我高兴地近乎疯狂,一溜烟的跑回了家,把钱交给了母亲,却被母亲一顿狠打,逼着我说出钱的来路,当她知道是我真的捡的时候,母亲又把哭成泪人儿的我紧紧地搂在怀里:“孩子,咱人穷志不能短,到啥时候也不能学坏了,娘还以为是你偷人家的。”那以后,直到母亲两年前去世,她都再没打过我,就是唠叨话多了些。

  中学时,由于父亲的过世,母亲便带我们姊妹兄弟四个投奔外祖父来到城里,那时我们家还没有户口,外祖父的补贴难以维系生活,全家人靠捡土豆为生,但母亲还是让我上了中学,在我的印象中,同学们穿的很洋,只有我穿从家乡穿来的粗布衣服,母亲似乎看到了我的羡慕心理,对我说:“好好学习,学好了比什么都强,别和人家攀比,以后也给你买件像样的衣服”。从此后,学校的门前、街头巷尾,严寒酷暑,雨雪交加,天天都能看到母亲,她和哥哥姐姐从十几公里的野外采摘山丁字、稠李子等野果到外面蹲摊去卖,用这些钱来供我读书、给我买吃买穿,在我上司法学校读书的时候,已经也穿的很洋气了,吃的也上档次了。尽管家里依然生活的很苦,母亲和哥哥姐姐也依然穿的和过去一样,但从过早苍老的母亲脸上还是露出了好多年没看到的微笑,那是发自内心的微笑。从司法学校毕业后,当时各地都急需法律专业的人,母亲怕我在外地工作,由过去的一个月写一封信(怕我影响学业)到一周一封到后来三天一封,内容只有一个:一定要回到家乡工作,在母亲身边照顾母亲。而我心里非常清楚母亲的想法,那就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在那个时代,在老家农村,如果有一个人能吃上“皇粮”,乡里乡亲的都会另眼相待,如果是政府官员和司法人员,全家人甚至亲戚都能挺着腰板走路。后来我回到家乡的司法机关工作。一次母亲上街买东西路过我的单位,母亲没有去办公室,只在值班室逗留一会,自言自语说:没想到我还能到这样的单位转一圈,看看我儿子。又很严肃地对我说“好好干工作,好好办案,和单位的人搞好关系,别给家里丢脸,可别让人家戳咱的脊梁骨。”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我将要到更高的学府深造,当时单位也将有一次干部提拔的机会,从各方面的条件看,我的希望很大,多数人劝我等提拔后再去学,母亲却说:“咱也不是为了当官,你现在这样,娘已经很知足了,能去那么好的地方学习机会不多,学了都是自己的,别人偷不去抢不去,肚里的墨水越多越好。”,这几年的学习,真的令我受益匪浅,为我以后的多办案、办好案,尤其是办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由衷地感谢我那慈祥的母亲。

  母亲生活简朴,她的一生都是这样,从不舍得吃穿,只要能吃饱她就感到知足,很少穿过新衣服,褥子在她的床上已经铺了几十年,已经很旧很旧了,那还是从老家带来的,我每次让她换个新的,可她怎么也不换,这时她就说:“不脏不坏的,老家的棉花好,暖和。”,一件破褥子用了这么多年,自然是不会暖和的,对母亲来说,除了她生活的节俭就是她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了。每每我去看她,带去吃的东西,她总要留到下次我再去看她时拿出来给我吃,不管什么东西,她都说她不愿意吃。给她买件衣服,她也是放着不穿,说有穿的,穿新的不习惯。一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给她买的衣服还依然是那样的新。

  如今的我也已走过大半个人生,在我生命中的每个节点,都有母亲的身影,都有她的唠叨话,她的每一次唠叨都深深地影响着我的生活、工作,都在我心中深深地扎根。

【责任编辑:尔玉】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