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党派人士有幸参加了重庆南岸社会主义学院党外干部培训班,并亲身经历了一次红色教育洗礼,受益匪浅。
车子沿着山间蜿蜒曲折的小路行至景点所在的歌乐山,路边的植被郁郁葱葱,神秘中不禁透露出一种莫名的凄凉,树丛间端坐着烈士们的雕像,散落在从白公馆到渣滓洞的路上,那苍白的外形上凝聚着无形的张力,似乎每一块石头上留下的先烈的血还依稀可见。
随后,我们实地考察了白公馆、渣滓洞和红岩历史陈列馆。白公馆监狱是一处使后人缅怀英烈并为之扼腕叹息的革命遗迹。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1938年起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当作秘密迫害革命者的监狱。 渣滓洞距白公馆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它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但是他们又有所区别,白公馆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许多革命志士都曾被囚于此。
这最熟悉的莫过于小学课本中学到的“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一家了。院子的东南角有一尊“小萝卜头”手托下巴凝思的塑像,所有参观者看了都深感遗憾。一个年近八岁的孩子,还没有来得及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就被特务残忍杀害,可见军统的丧心病狂与不择手段。
《红岩》的作者罗广斌也曾关押在此。当年,重庆“11.27”大屠杀那天,只有罗广斌一人从虎口脱险。后来,他凭着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小说《红岩》,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红岩历史陈列馆馆藏文物、照片及资料的总数达到10万余件,带着我们见证了中国革命艰难的一段历史,让所有人对革命烈士充满了敬仰。
重庆潮湿、阴霾的天气,白公馆、渣滓洞悲壮沉重的历史,革命先烈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对革命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这一切让我感到了年轻一代肩负的重任。虽然处于和平年代,但是革命先辈高风亮节的品质、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为之奋斗不息。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渝中区中山西路曾家岩50号即“周公馆”。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同志以个人名义租赁这幢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小楼地处街巷尽头,右侧为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公馆,左侧是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楼房内,中共代表团仅租赁了一、三两层,二楼的大部分和底层门厅旁的厨房,均为国民党人居住,真有左右内外夹击之势。然而就在这样复杂险恶的环境中,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却八年如一日,支持战斗和生活在这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和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周公馆门前是宽敞的曾家岩广场,广场中央塑着一尊周恩来风雨兼程、辛勤奔走的全身铜像,过往的行人总会驻足,用崇敬的目光注视这尊塑像,缅怀伟人,探索未来。
走出摆设简单朴素的周公馆之后,我看到了周围的装修精致的高楼大厦,深有启发: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停息,昔日的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的地方早已从惊涛骇浪恢复成风平浪静。环境变了,可是有一种永恒的精神亘古不变。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同志为新中国成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当下年轻人应该学习的。我们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统一思想认识,团结向上,开拓进取,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地区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