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八宝纹四子部落妇女头饰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韵犹存的蒙古族妇女头饰,融汇了蒙古族的智慧、审美观和价值观,也记述了蒙古族传统历史文化。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的掐丝八宝纹四子部落妇女头饰,以其华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深受观众喜爱。
四子部落的由来
四子部落蒙古族自呼伦贝尔迁徙到现在的四子王旗境内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成吉思汗长弟哈撒儿的第十五代子孙诺言泰生有四子:长子僧格,号墨尔根和硕齐;次子索诺木,号达尔罕台吉;三子鄂木布,号布库台吉;四子伊尔扎木,号墨尔根台吉。四子执政后,各有自己的领地和属民,后随着领地的扩大和部众的增多,发展为爱玛克(部落),所部被称为“四子部”(意为四个孩子的部落)。清朝崇德元年(1336年)初封鄂木布为旗扎萨克,赐达尔罕卓日哩克图号,顺治六年(1349年)晋封多罗郡王,率全旗户丁迁徙到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属外藩蒙古内扎萨克旗。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废除封建世袭制度,旗扎萨克多罗郡王位相传13代15位王爷,统治本旗达313年。
四子部落蒙古族在三百多年的时间内,以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世代生活在四子部落的领地里。从而本部落的妇女服饰和头饰,在质地、款式、结构等方面也形成了本部落的特征。
权力、财富、地位与美的象征
蒙古族妇女视头饰为权力、财富、地位与美的象征,所以会不惜一切代价用金银、珊瑚、玛瑙、绿松石、翡翠等制作成头饰,来装饰自己。这款掐丝八宝纹四子部落妇女头饰,镶由镀金银,珊瑚、绿松石、金星石珍贵材料组成,制作工艺是掐丝工艺,这显然是出自贵族之门。据当地妇女说:“富人家妇女的头饰是镀金的,并镶有玛瑙、珊瑚、绿松石、金星石、金银饰件、金珠、银珠等珍贵的珠宝,制作工艺也是錾花、掐丝等工艺。而普通百姓在制作头饰时主要用料珠、琥珀等物,很少用珊瑚等珠宝和金银饰件”,由此可见,头饰的质地、制作工艺是区分贫富差异的重要标志。
四子部落的女孩子不戴头饰,平日里只是将两个称作呼胡勒的银圈分别编在辫子上作为装饰。女孩只有在出嫁或成家后才戴头饰。与男孩在成年后要改变发型一样,头饰也是女孩成年的象征。四子部落的女孩成家后,都要戴头饰。繁忙时节可以不戴头围箍,但发箍和耳侧流苏是必须得戴。妇女们在不戴耳侧流苏的情况下是不能接待长者或客人的,这被视为不礼貌。
长久以来蒙古族已婚妇女一直佩戴华贵而繁琐的头饰,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之间有细微的差异。头饰对蒙古族妇女来说不只是单纯的装饰物。从某种层面上讲,庄重精美的头饰意味着女人浪漫沉甸甸的一生。因为,自结婚的那天起,这份终身的装饰就陪伴她们度过人生的每一天,只有守寡的人,才可以将头饰摘掉,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头发。所以头饰是辨别女孩与妇女的主要依据。妇女戴上头饰后,预示着其已成年,已享有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受社会约束,并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
颜色与数字的崇尚
蒙古族非常崇尚蓝、白、绿、红、黄色。从掐丝八宝纹四子部落妇女头饰的外观上来看,其主题颜色是红、绿、白。这正好符合了蒙古族传统的审美观。红珊瑚的“红”
是温暖、和睦与蒸蒸日上的象征,绿松石的“绿”是繁衍生息的象征,银珠的“银白”是圣洁、忠贞的象征。此外,蒙古族崇尚奇数,以九为大。头饰的珠子多为奇数,有三、九或是三、九的倍数等。掐丝八宝纹四子部落妇女头饰额前流苏饰为21串、耳侧流苏火焰状饰件两边的短流苏分别是三段,这些都是出于此因。
蒙古族抢婚习俗的缩影
早先,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子,在掠夺来其他部族的妇女后,将较长木棍栓在妇女的头发上,以防止其偷跑,渐渐的,这个木棒演化为一个小的象征性的小木块,即发棒的锁团。在四子部落的婚俗中,也有男方在迎娶新娘时佩戴弓箭等原始掠夺婚习俗的缩影。那么以此来推,掐丝八宝纹四子部落妇女头饰发箍内的锁团也与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的锁团一样,起源于蒙古族原始掠夺婚俗。四子部落妇女头饰的锁团是一个小长方形木块,外面裹有黑布。四子部落的妇女们很忌讳使用没有缠黑布的锁团,认为这很不吉利。
内蒙古博物院依据掐丝八宝纹四子部落妇女头饰的完整性、质地、制作工艺、部落特征明显及制成时代定为一级文物,它成为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掐丝八宝纹四子部落妇女头饰
掐丝八宝纹四子部落妇女头饰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从其形状、制作工艺、质地来看,属清代文物。主要由镀金银、红珊瑚、绿松石、金星石、料珠、缎等组成。头饰的头围箍(平铺时)长55.5厘米、宽3.2厘米;耳侧饰(各)通长60厘米、宽8厘米;发箍(各)长8.3厘米、宽6厘米,厚1.6厘米;胸饰通长50厘米、中心圆盘直径8.5厘米,头饰总重2197.8克。该头饰征集于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具体时间不详。
本头饰主要由头围箍饰、额顶饰、脑后饰、额前流苏饰、鬓侧流苏、耳侧流苏、发箍、胸饰等八个部分组成。
头围箍饰(塔图尔):饰于头围。呈扁圆形环状,以黑色绸缎布打成袼褙后剪制而成。其上钉缀有掐丝八宝纹圆形鎏金银饰件16个,镶红珊瑚掐丝鎏金银托座饰件1个。
额顶饰(敖热卜其):饰在头围箍之上,椭圆状,长16厘米、宽7厘米。顶饰上镶嵌红珊瑚拼成的花纹图案,银掐丝工艺为托座。顶饰的两端缝于黑绸缎头围箍上,居于整个头饰的中心位置。
脑后饰(锡里卜其):附饰于脑后。呈倒凸状,通长为22厘米,宽9.4厘米。布裱袼褙做底衬,其上主体钉缀掐丝八宝纹圆形鎏金银饰件(直径为2.5厘米)及掐丝云纹状分别三排,前一排每行为11个,中间一排每行为6个,最后一排每行为7个。云状银托座上钉缀直径为0.7厘米的红珊瑚。两侧为等边三角形(边长为4.7厘米),掐丝蝶纹银饰,其上钉缀直径为2.22厘米长的红珊瑚。两端掐丝蝶纹银饰下部接长条形红丝线装饰带,长约16厘米,右侧系带底端有直径为0.8厘米的银扣,装饰带由后向前系,起固定头饰和颈前装饰作用。
额前流苏饰(陶日):垂于前额,其上部为小珠穿成的网格状,长约1.5厘米、宽约16厘米。下部为红珊瑚串成的流苏,流苏长约2.5厘米,共21串。每条流苏下端垂圆柱形红珊瑚,其长约1.82厘米,每个红珊瑚柱上扣五叶喇叭形银帽。额前流苏饰是四子部落妇女头饰中最尊贵的装饰,这种装饰平时一般不戴,逢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才带。
鬓侧流苏(陶日乃呼勒):在长方形银饰(长4.26厘米、宽1.4厘米)下,垂10条流苏,由红珊瑚、绿松石、银珠串间隔成六段。下端为蝙蝠形掐丝银帽,帽内衔桃形绿松石和红珊瑚坠。
耳侧流苏(隋和):挂于头箍之下耳侧,是头饰的主要饰件。上部为火焰状挂钩,中部为大耳环形镶珊瑚、绿松石的饰件和两个长方形掐丝鎏金银饰件,其下部接珠串流苏。在火焰状饰件的两边各系两条短流苏,其分为三段,每段流苏上部穿三粒红珊瑚,中部和下部分别穿四粒珊瑚。每串流苏下端垂蝙蝠形掐丝银帽,帽内衔桃形绿松石坠,在银帽的两侧系银链,链中间垂叶形饰片。在火焰状挂钩上镶直径为1.3厘米的红珊瑚一粒,大耳环饰件为银质,宽3.5厘米,长约5.2厘米,厚约4.8厘米。其上镶两粒红珊瑚,直径约1.75厘米,四粒绿松石叶片。在大耳环饰件下有三条银丝,每条银丝穿四粒长约1.2~0.9厘米,宽约0.8至0.5厘米的红珊瑚、绿松石。在每一粒珠之间隔喇叭形银托座和莲花形托座。银饰之下系12条流苏,以红珊瑚、银珠间隔成五段,每段距离长约5.4至6.6之间,在流苏下垂有叶形掐丝银帽,帽内衔桃形绿松石坠。
发箍(哈卜其):垂饰于脑后两侧,呈长方盒形,两边开口,开口处是置放发髻的口子,发箍的四面分别饰有掐丝花纹,并镶有红珊瑚和绿松石。发箍一般由发箍、锁团、发夹组成。本套头饰缺少锁团和发夹。发夹是夹头发的装饰,用银制作,其上镶有珊瑚、珍珠等。锁团是用来加固发夹里的头发,用软木,黑布组成。
胸饰(隋和音浩乐卜):饰挂于胸前,中心的圆形银饰为鎏金錾花镂空,两侧连接四串珊瑚、松石、金星石、银珠串,两端以鎏金莲花饰为钩。
原文链接:http://www.hlnmg.com/prairie/archaeology/40815.html
【责任编辑: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