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一捧红土一峰驼"红驼泥塑展再现非遗绝技

来源:三九养生堂 作者:陈立庚      2017-01-03

骆驼泥塑展展品

  

骆驼泥塑展

  “泥塑之美,美在自然”,谁承想一捧捧戈壁滩上不起眼的红土在泥塑匠人刻刀下竟幻化为一峰峰威武雄壮的红驼。走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拉特国际骆驼文化旅游节骆驼泥塑展,赛场上的英姿飒爽的骆驼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不过40平方民的蒙古包中。“爸爸快看,这峰骆驼捏和外面跑的骆驼长得一样!”家住乌拉特后旗的小巴特尔拉着父亲的手走到一尊泥塑红驼前,伸出小手摸着红泥捏成的红驼。

  

骆驼泥塑展展品

  泥塑是乌拉特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如今在泥塑匠人额尔德尼手中已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佳作。“乌拉特后旗的泥塑,是乌拉特蒙古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传统手工艺中独特的民间艺术,”额尔德尼向记者介绍道,泥塑用当地的红胶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塑形后的泥塑保留了红胶泥本色。他的捏制对象以乌拉特戈壁红驼为主,还有人和物。泥塑重点在通过刻刀将人的衣服褶皱及骆驼的毛发细致、反复雕刻,通过突出人和动物瞬间的神态塑造泥塑的精气神。

  

驼球泥塑

  “台上一尊驼,台下十年功。”2002年开始泥塑创作的额尔德尼创作伊始并非一帆风顺。“做泥塑是一件很耗时间的工作,”创作一件泥塑精品光是土质打磨就得花费2、3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刚开始雕塑骆驼时,额尔德尼因为掌握不好泥土的粘度,做好的骆驼没几天就开始裂缝。试错的作品往往都是半途而废,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使他明白不同泥土的习性不同。反复试验了上百件骆驼后,额尔德尼慢慢掌握泥塑制作手法。一捧毫无生命的红泥巴在他的手中不断捏塑、雕琢,最终变成一尊尊倔强、坚毅的骆驼泥塑。

  

驼球泥塑前蒙古国游客拍照留念

威武雄壮的搏克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代代传承。时至今日,额尔德尼不仅创建了泥塑工艺作坊,还收了一批年轻的学生。手捏骆驼、马、老人拉二胡、博克手等典型的蒙古族民族生活文化工艺品因其栩栩如生的神态、粗狂豪迈的格调、丰富多彩的品种渐渐得到地方市场的认可。一捧红土捏雕的泥塑,也因匠人不断开拓创新,重新焕发它来自远古戈壁的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